澳門航空業宜走不求最大但求最好之路 澳門航空業宜走不求最大但求最好之路

  據內地《財經》雙周刊最近一期報導,曾任澳門中聯辦副主任、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的劉名啟,最近已經辭任南方航空副董事長職務。《財經》這篇題為《南航:沉重的翅膀》的封面專題文章,並未提及劉名啟辭職的原因。但這篇文章的副題,則是《中國第一大航空公司為何陷入困境,醜聞纏身?》內容主要是圍繞著「南航」幾位高管涉嫌經濟犯罪被捕,及二00五財政年度虧損十七億九千四百萬元「大做文章」。不過,從文中所述事件的日期來看,有關「南航」及其大股東「南航集團」的種種弊端,似是與劉名啟無多大關係。估計他是因「年齡到線」而退休。因為他是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出生,已經超逾六十歲的副部級及以下級別幹部離退休的年齡界限。不過,並不排除還有機會可繼續發揮餘熱。因為遲他一年出生的前澳門中聯辦副主任柯小剛,在中國駐墨西哥大使任上退休後,仍能轉任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甚至是比他年長五歲,也是曾任前澳門新華社副社長的李水林,現已轉任海貿會會長,仍可繼續發揮餘熱。

  《財經》這篇封面專題報導,雖然說的是有關「南航」的弊案及財務危機,但對澳門的航空業界和中資機構,也有著警醒啟迪作用。尤其是「南航集團」架屋疊床式的兼併重組,造成了多一個「婆婆」,管上加管,對於近年領導從屬架構也發生了「多了一個婆婆」變化的「澳門航空」來說,尤宜注意從中吸取教訓。

  實際上,據《南航:沉重的翅膀》所言,「南航」兼併「北航」和「新航」,成立「南航集團」,為「南航集團」帶來沉重負擔,並使「南航」管理層的關係更趨複雜,削弱了管理效率。「南航集團」與「南航」在同一幢大樓辦公,但管得比民航局還要多、還要亂。集團把自己做成了股份公司的上級,就是一個「小民航局」。由此,「南航」一位高層批評道,國有企業集團雖是歷史階段的產物,從長遠看是沒有必要存在的。「既然有國資委,還要那麼多婆婆幹什麼?」希望現在「澳航」的大股東的從屬關係變化,不會重走「南航」的老路。

  造成「南航」巨額虧損的原因很多。除了是受「 SARS」及油價攀升影響,及委托理財失利,「被迫」兼併經濟效率更低的「北航」、「新航」以致加重負擔等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是,在政府主持下,國內各大航空公司向美國波音公司採購了六十架波音七八七「夢幻客機」,又向「空中巴士」公司訂購了五架A三八0「巨無霸」客機以及二十架A三三0--二00客機,各大航空公司短期財務再增壓力。其中,五架有史以來最大的客機A三八0全數落於「南航」,總耗資達十四億美元。

  幸而,受惠於「一國兩制」和中外合資航空公司的特點,「澳航」無須參與這項「集體採購」計劃,而未有攤分到如同「南航」那樣沉重的財政負擔。而從目前情況來看,「澳航」在保持適當的飛機自有率的同時,未有盲目擴張,而是以「租機」的方法來增加運力,這是比較聰明及符合其實際情況的。尤其是面對台海形勢有可能會發生某些變化,兩岸直航終有一天將會實現的前景之下,租機比追求飛機高自有率以至盲目擴張,更為實事求是,更為靈活變通。

  因此,澳門國際機場與「澳航」,以及將以澳門為基地的新興廉價航空公司,都宜充分利用「一國兩制」的有利條件,並將之用足用好用活,以靈活輕身為主,不要貪大求全,更不要搞什麼兼併。畢竟,澳門並不是一個佔有很大腹地的較大的行政區域,小腳穿不了大鞋。總之,「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才是澳門航空業的求存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