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在慶祝其首間大型賭場酒店開幕倒數一百日之際,作出了兩項「壯舉」:一、永利渡假酒店作為第十八屆澳門國際煙花比賽匯演的冠名贊助商,贊助該項賽事及附設的攝影比賽。二、在於香港舉行的拍賣會上,以七千八百五十二萬港元投得一隻明朝的釉裹紅玉壼春瓶之後,宣佈將其無償賜與澳門博物館展出,讓世人共享這件中國瓷器的精品。
「永利」此舉,開始了其對澳門社會「反饋」的步伐。但現在不知是「只此一步」,還 是「走開第一步」。倘僅止是「只此一步」,很可能只是對前一段時間澳門社會輿論對「永利」以高價出售其「半個賭牌」的批評的「善意回應」及「獲利回吐」;倘是屬於「走開第一步」,則除了是仍然帶有上述成分之外,可能也是「永利」終於從澳門博彩業在中國中央政府開放內地居民來澳門「個人遊」政策促進澳門博彩業逢勃發展的亮麗現實及未來美好前景中受到觸動及啟發,決定不但是落實投資在澳門,而且也把「心」留在澳門,願意與全澳居民一道,共同為澳門的經濟繁榮和精神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實際上,三月間「永利」將「半個賭牌」作價九億美元轉批予澳洲「 PBL」與「新濠國際」之後,在澳門社會引發熱烈討論。本來,不少澳門居民早就對「永利」遲遲未有落實其投資計劃,而是以類似「空手套白狼」的手法,圖以手中所持賭牌作「實力信用品」來籌資,亦即「種姜養羊,無本沾利」--盡管自己財政實力雄厚,也不願用自己的真金白銀來投資,而是期圖吸收「街外錢」來兌現自己參與競投賭牌時作出的投資諾言,以及迫使澳門特區為賭場借貸立法等做法,有所不滿並議論紛紛。發展到今年初,更是背棄自己「決不分拆賭牌」的諾言,以極高價轉批「半個賭牌」,所獲九億美元幾乎可以沖銷其在澳門已完成的投資額,以另一途徑終於實現了其「用別人的錢來做自己的投資」的設想。而其轉批「半個賭牌」的作價,遠高於「澳博」轉批賭牌的交易價格。這就更使澳門居民強烈不滿,甚至有人建議,特區政府應對這宗「商業交易」徵收稅款。
現在,「永利」以大約總共一千萬美元的代價,透過贊助澳門國際煙花節和向澳門博物館無償贈送名貴古董的方式,作出「回饋」。這項「回饋」,約佔其轉批「半個賭牌」所得的百分之一點一一。這項數額,與屬於私領域的商場上的中介佣金率較為接近,算是對澳門社會的「回佣」,或許可在此角度上消彌澳人的不滿情緒。但卻與屬於公共行政範疇的貴重物業交易稅率,仍有一些距離,未必能完全撫平澳人的心。不過,由於「轉批賭牌」的所得是否需要徵稅,澳門的法律架構並無明確規定。僅此而言,「永利」主動作出的百分之一點一一的「稅率貢獻」,也就可以過得去了。
「永利」聰明之處,是它所「回饋」澳門特區的兩個項目,都與精神文明建設密切相關。尤其是向澳門博物館贈送名貴古董以作展出,具有提高澳門博物館「檔次」的意義。盡管贊助國際煙花節因是要求享有「冠名權」而帶有「廣告」意味,但國際煙花節並非是商業行為,況且對提高澳門旅遊業的國際知名度和澳門居民的生活品質,均具一定作用。故此,「永利」的饋贈避開「商業味」,而趨向文化品位,折射了史提芬‧永利本人的較高文化品味。實際上,他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旗艦賭場酒店,就收藏了不少經典古董名畫,價值連城。這顯示他不但是一個精於計算的賭商,而且也是一個具有較高品味的古玩藝術鑑賞家和收藏家。而他向澳門博物館贈送名貴的古董花瓶,而且還是透過「拍賣競技」的方式,明碼實價地標示其「價值」,確是發揮了他既精於計算和又具較高品味的強項。
其實,博彩業商人「回饋」社會,早已成了優良傳統。實際上,當年何鴻燊主持「澳娛」時,就向澳門社會作出了不少「回饋」。其中有些是「賭約」所規定的附帶條件,有些則是「澳娛」主動向社會作出的捐贈。現在,「永利」也加入了「回饋」的行列,對於仍未有「表示」,或有所「表示」但「含金量」不高的「金沙」及「銀河」,應是構成一定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