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何厚鏵在出席第三屆「泛珠論壇」時的幾個講話,都強調了澳門特區可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十加一)與「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之間發揮中介服務平台作用。這個論點,不但是緊緊抓住了澳門特區的區位優勢和特殊歷史文化背景條件,使本來在「泛珠區域」(九加二)中「叨陪末席」,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澳門特區,提升至「獨一無二」的重要地位,而且也將會對中國進一步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貿關係,建立區域經濟「龍頭」地位,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亦即不但是有利於澳門向「國際城市」發展,也有助於進一步強化中國在國際上的和平崛起。
實際上,無論是在「九加二」中,還是在「十加一」中,以及在「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的成員體中,澳門特區是唯一可以將東盟十國與七個葡語國家聯結起來的「推手」。--本來,在屬於「東盟」成員國的馬來西亞中,有一個叫做馬六甲的城市,也曾有過葡國人逗留的歷史,而且馬六甲在國際航運方面的地理位置比澳門更形重要。但畢竟由於歷史等方面的原因,馬六甲在與葡語國家聯繫方面的能力和「實力」,卻遠遜於澳門。而且更重要的是,澳門特區是直轄於中國的特別行政區,與北京的關係是地方與中央的關係。藉著這一有利條件,澳門就可以中國為強大後盾,並又可反過來為自己的中央政府服務,緊緊地圍繞著「中國」這個「主軸」,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的東盟十國,與「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中的葡語七國,串聯起來。這一「強項」,是馬六甲所不具備的。
在東南亞諸國中,有一個東帝汶,曾是葡國的殖民地,並以葡語為官方語言,因而也是「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的成員國。本來,藉著這一歷史淵源和現實條件,東帝汶也可扮演東南亞國家與葡語國家的聯結點的角色。然而,一方面,直到目前為止,它仍不是「東盟」的成員國。另一方面,它的國力薄弱,無方承擔這角色。更重要的是,它是在二十多年內戰的背景下獨立建國的,最近又發生了暴亂,一直由聯合國派出維和部隊進駐維持秩序。在自顧不暇之下,根本就沒有餘力去在國際/區域社會中強充「大頭鬼」。何況,東南亞諸國和其他葡語國家,也並不會相信和信任它的「推手」、「聯結」作用。
由此,由於歷史的機緣,就把這一歷史的重任,擱到了澳門特區的肩上:一、澳門曾受過葡國的管治,若干葡語國家也生活著澳門移民前往的土生葡人,而「澳門基本法」更是規定,澳門特區「還可使用葡文,葡文也是正式語文」,這就使中國澳門特區與葡國以至葡語國家,既有著千絲萬縷的政治、經濟、社會關係,也有著微妙、友好的民族間情感。這與馬六甲人對葡國人的感情淡薄,東帝汶人更是對葡國人持抱「不友好」態度(東帝汶人民為了獨立建國,曾發動了對葡國殖民統治者的民族解放戰爭)相比,澳門與葡國及葡語國家的友好關係就成了「強項」。
二、正如前述,無論是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這是在「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中,都是以中國作為主軸。而澳門作為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直轄的特別行政區,在將「東盟」與葡語國家這兩大「塊」聯結起來時,就將會成為「主軸」中的「軸心」。而且,由於澳門特區又是「九加二」的成員體,再加上「九加二」又十分注重與「東盟」國家的經貿關係,就益發使這個「軸心」作用更形重要。因而決定了這個「軸心」作用,是「九加二」十一個成員體中,包括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旅遊中心」、「國際貿易中心」的香港特區,也是難以比擬、替代的。
在中國與「東盟」十國先後正式簽署《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及題為《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係》的「中國--東盟聯合聲明」時,被中國和「東盟」形容為「十三億和五億人民的握手」。而葡語七國的人口則接近二億,故「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也可被喻為「十三億和二億人民的握手」。如果中國澳門特區再發揮「主軸中的軸心」作用,將「中國--東盟」與「中國--葡語國家」這兩大「塊」聯絡起來,那就將是「十三億與七億人民的握手」,亦即二十億人民的「握手」,佔了全球人口的一小半。
在「東盟」的一「塊」,是以「自由貿易區」的形式出現的。據此,只要七個葡語國家都能加入「WTO」,也可形成「中國--葡語國家自由貿易區」。也就是說,這兩個「自由貿易區」,透過本身已是「WTO」成員體的「中國澳門」的聯結,將會成為「WTO」之下的「小WTO」。這個發展前景,相當誘人。尤其是這個「小WTO」的成員體,大多是發展中國家/地區,但卻都充滿發展活力,必將會在全球經濟發展一體化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鑑此,為了讓澳門能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與「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中更好地發揮聯結作用,我們鄭重地向澳門特區政府建議,向中央人民政府報告請示:日後中央組織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每年一度的「東盟與中國領導人會議」時,將澳門特首也列為代表團成員,或是「隨團列席人員」,以與「中國澳門」在「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中的「服務平台」角色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