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文學校選址與環島快速通道規劃有衝突 葡文學校選址與環島快速通道規劃有衝突

  正當澳門社會興論對特區政府決定在媽閣廟對開海面填海興建新葡文學校,將「海上守護女神」與大海隔絕開來的做法表達不滿及反對意見之際,《人民日報‧海外版》上周五發表該報前駐澳門記者張玉書、徐德文伉儷題為《澳門媽閣廟與媽祖文化》的文章。文中轉述全國政協委員、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副主席陳明金接受採訪之言指出,由於媽祖擁有博大慈愛的襟懷和救苦救難的高尚品德,人們為了表達對她的崇敬,一千多年來賦予她諸多神奇的色彩和美麗的傳說。中華兒女也從媽祖的傳奇故事中體會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看到了中國優秀文化的光彩。經過千年的演繹,媽祖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媽祖也是海峽兩岸及全球華人共同敬重的海上女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聯合國授予中國媽祖「和平女神」的稱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有媽閣廟近四千座,信眾二億多人。目前,媽祖的名字凝聚著千千萬萬海內外中華子孫愛國愛鄉、虔誠向善的心願,媽祖信仰已成為聯絡海內外、溝通全世界的橋樑和紐帶。

  由此可見,以一棟極有可能是葡式風格的葡文學校,將媽閣廟所供奉膜拜的「海上守護女神」與海面隔絕開來,是何等的愚不可及。而媽閣廟更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所包含的二十五座歷史文物建築物,而且還名列「第一」。此等愚蠢行為是對「澳門歷史城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逆行反動。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主管「申遺」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都是同一位司長--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博士,這種破壞「澳門歷史城區」景觀的行為,由主管「申遺」工作的主要官員親手作出,真有「自刮咀巴」的意味!

  其實,在媽閣廟對外海面填海興建新葡文學校的弊端,還不單止是「破壞世遺景觀」及「將海上守護女神與大海隔絕開來」的問題,另有一個就是與特區政府有關「環(半)島快速通道」規劃相矛盾衝突的問題。實際上,澳門回歸後不久,特區政府便提出了「環(半)島快速通道」的規劃。按照該規劃,從關閘起始,沿黑沙灣填海區(友誼橋大馬路)、外港、新口岸(孫逸仙大馬路)、南灣填海區(西灣湖景大馬路),到媽閣廟,修築快速通道將之聯結起來(另一段是從筷子基、青洲坊、何賢紳士大馬路至關閘)。既可使來往上述各區的車輛快速通過,又可減輕市區內的交通壓力。經過幾年的努力,該規劃已大致完成,並正在發揮其原定功能。日後,隨著「澳門歷史城區」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及博彩業的壯大發展,以及中央政府開放更多內地省市居民來澳門「個人遊」,相信這條「環(半)島快速通道」的作用,就更為彰顯。

  然而諷刺的是,新葡文學校的校址,就是在「環(半)島快速通道」的西南端終點,亦即西灣湖景大馬路的盡頭。由於葡文學校的學生眾多,在放學時學生橫過馬路必會造成道路壅塞,返學時間也將會形成一定程度的交通阻塞。這就使到西灣湖景大馬路的「快速通道」效益,大打折扣。而且,將學校的門口修建在正對快速通道,由於學生「半大不小」,喜歡嘻鬧,交通安全意識不強,也容易發生交通意外。由於在葡文學校就讀的多是葡裔居民,倘土生葡人少年兒童發生交通意外,可能還將會牽扯到微妙的社會政治情感糾葛。倘是為了避防上述問題而修建行人天橋,又將進一步破壞媽閣廟的周邊景觀。何況,土生葡人學生的家境一般較為富裕,多有家長駕車接送返放學,行人天橋的效益也並非很高。而且,更因為是在返放學時私家車路塞於途,也將會對西灣湖景大馬路的「快速通道」作用黯然失色。

  另外,媽閣廟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第一景點,每日到此遊覽的中外遊客摩肩擦踵,其中有相當一部份是乘坐大型旅遊巴的團客。現在政府有關部門不但是未有思考在此地修建永久旅遊巴停車場的問題,相反還要侵佔臨時旅遊巴停車場去興建葡文學校,這本身就是阻礙旅遊業發展的蠢行,虧得還是出自同時又主管旅遊行政事務的社會文化司司長的餿主意!

  實際上,就是在「環(半)島快速通道」的沿途,政府有關部門已在規劃,在某些熱門景點修建永久性大型旅遊巴停車場。如在新口岸觀音象附近,當局正在填海擴寬孫逸仙大馬路並修建旅遊巴停車場。為何在這同一條「快速通道」的終端--媽閣廟附近,卻是連臨時性的大型旅遊巴停車場也要把它「消滅」掉?

  談到「澳門歷史城區」景點附近的旅遊巴停車場,我們也表遺憾的是,本欄率先提出建議並得到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及其下屬部門響應的拆卸高園街公務員宿舍修建大型旅遊巴停車場,以方便遊覽大炮台及澳門歷史博物館的遊客的規劃,直至三年多後的今日,仍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那些受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四出推介「澳門歷史城區」感召而慕名而來的各地遊客,至今仍只得被迫在狹窄小巷上落旅遊巴士,驚險萬分,也十分不便。其心情如何,或是否會有「上當受騙」之嘆?也就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