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曾於本月三日指出,鑑於「罷免案」必須要有三分之二「立委」同意後才能提出,隨之付交「公投」複決,需要有過半選民投票及獲過半有效票同意,才能成立,「門檻」畸高,要達成並不容易。相反,倒是容易為經驗豐富的民進黨以「迫害論」來挑起泛綠支持者的「悲情」情緒,從而分散了對繼續深入追查弊案的注意力,並扳回目前對民進黨不 利的政治局勢。再加上馬英九以嚴格的法治原則來自我要求,主張只要待到陳水扁夫婦實質涉案,形成充分的社會情緒後,才發動「罷免案」。因此,盡管黨內對推動「罷免案」的呼聲甚高,但馬英九似是仍堅持對「罷免案」「備而不用」。
而在此之前的五月二十七日,本欄更曾分析指出,國親兩黨如推動「罷免案」,就將會使正在為找不到「停損點」的陳水扁如獲至寶,採取其慣用的大打「悲情牌」手法,指使民進黨發動「反迫害運動」,進而挑動族群情緒。不但能收轉移焦點之效,而且也使陳水扁變成「烈士」,從而使形勢逆轉,藍軍反而將會流失掉現在的較為有利的優勢。
因此,最適當的做法,還是一方面繼續深挖陳水扁家族及民進黨當局的各種弊案,從而積累必須在二零零八年再次實現「政黨輪替」的正當性及必要性,並力圖避免讓民進黨抓到任何可以反咬一口、逆勢操作的藉口;另一方面,將更多的心力投放在落實貫徹「胡連會共識」和「國共經貿論壇」的各項成果如推動兩岸「直航」等之上,使民眾更深刻認識,只有中國國民黨才有能力使台灣民眾免除戰爭威脅及過上好日子,以爭取更多的中間和淺綠選民在「二零零八」時將手中一票投給馬英九。
但遺憾的是,即使是生性謹慎及以「法律人」自許的馬英九,也抵擋不了國民黨內「鷹派」人物的壓力,及宋楚瑜發動「嗆扁」活動以圖搶佔泛藍政治制高點的挑戰,也違背初衷,捲入了「罷免案」浪潮之中。果不其然,由於馬英九收到的情資有誤,並未能證實陳水扁夫婦直接涉及「台開案」等弊案;也由於丁守中提出的「罷免案十大理由」未能抓住「罷免案」的政治特質,而是過於具體地糾纏在可能會遭對手見縫插針、反守為攻的技術問題;更由於擅長混淆黑白、偷換概念的律師手段,及以「悲情牌」來煽動民粹的陳水扁,利用「向人民報告」的機會,在爭取、收攏、凝聚泛綠民眾支持的同時,指鹿為馬,將「十大罪狀」硬拗成「十大功績」;因此,圍繞著「罷免案」的民意,已經悄悄發生了變化,盡管表達對陳水扁不滿意及譴責弊案的數據仍然超過百分之五十,但不贊同罷免陳水扁的民調數字也在增高,而且已接近於支持罷免陳水扁的民調數據。馬英九轉向支持「罷免案」時所期待的「不求結果,只求過程」,亦即祈求在發動「罷免案」的過程中,形成搞臭陳水扁和民進黨,為實現第二次「政黨輪替」營造社會政治氛圍及民意基礎的目的,看來未能完全實現。
看來,馬英九之所以會有此失誤,主要是源自於以下幾個原因:其一、是馬英九仍未能真正做到「無私無畏」,亦即存在患得患失的私心雜念。其中最大的罩門,是仍未能放下與宋楚輸的瑜亮情結,擔心宋楚瑜會奪過「泛藍共主」的桂冠。此外,擔心國民黨內「連派」、「王系」成員對其在黨內地位的威脅,也是馬英九的另一個死穴。如果他在這兩股壓力夾攻之下能夠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當初正確的決定,不參與親民黨團的「罷免案」,也就可以避防陳水扁藉此找到反攻的突破口。
實際上,在一系列弊案陸續揭發後,廣大民進黨人是有意將民進黨與陳水扁切割開來的。也就是說,國民黨只要繼續沿著「深入揭弊」的路子走下去,就能夠掌握鬥爭的主動權,並誘促民進黨內「四大天王」爭權戰提前爆發。對手陣營的內亂及實力削弱,等於是自己實力的壯大。馬英九只要能「謀定而後動」,無須有甚麼大的動作,就可坐享「二零零八」的勝利。但在發動「罷免案」後,就讓陳水扁有機會將本是全民性質的揭弊鬥爭扭曲為「藍綠對立」、「外省族群向本土政權的奪權鬥爭」。不但是轉移了視線,使民眾降低了對弊案的注意力,而且也讓陳水扁抓到了收攏已經四分五裂、鬥志瘓散的民進黨的機會。
其二、是馬英九政治鬥爭經驗不足,忽略了陳水扁「權力下放」及「忍痛自斬左右手」的突圍謀略。實際上,陳水扁搞「權力下放」,不但可使自己的「箭靶效應」消失並轉移到蘇貞昌的身上,也穩住了黨內「四大天王」,尤其是收服了一向「批扁」不假辭色的「新潮流系」。--在蘇貞昌已成為「準接棒人」後,「扁蘇聯盟」儼然成型。「新潮流系」為了挺輔蘇貞昌,也就放下了對陳水扁的恩恩怨怨。而陳水扁安排馬永成、林錦昌「自動辭職」,也使黨內的各種不同聲音消音。這有利於陳水扁「安內」,並在此基礎上再行「攘外」。而馬英九似是並未覺察到民進黨內的這種微妙變化,偏是在陳水扁已經消除了內部危機之後,就發動「罷免案」,結果就使陳水扁可在沒有「後顧之懮」之下,從容反制「罷免案」。
其三、是馬英九在性格上未能最終沉得住氣,使自己的形象嚴重受損,也向對手授予反擊之柄。本來,馬英九的守法、清廉及溫良恭儉讓情操,正是已經厭倦了政治口水戰廝殺的台灣民眾所期待及擁戴的。但在發動「罷免案」的過程中,卻抵擋不住黨內「鷹派」對他的「軟弱」批評,聲稱自己「也會有兇狠的時候」。果然,後來他就以「子彈上膛」來形容「罷免案」,把自己劃入了跡近政治流氓的陳水扁一類。在民眾的眼中,他與陳水扁只不過是「兩個爛萍果」而已,使自己流失了「良幣驅逐劣幣」的正當性和說服力。而且更糟的是,讓陳水扁抓到了賊喊捉賊的把柄,及表演「願為台灣犧牲」、「請扣板機」的「大義稟然」形象的機會。
因此可以說,馬英九被宋楚瑜所脅持而捲入「罷免案」中,應是犯了戰略錯誤。這個教訓,是十分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