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四天的「立法院」「罷免總統案」的公聽會,已經結束。但在公聽會期間,沒有任何一位「政府」官員到場,變成了泛藍「立委」自說自話。明(二十七)日,就是「罷免案」的表決日。由於三分之二的「門檻」畸高,加上國、親兩黨黨團下達的「策反綠委」計劃,在國、親兩黨「立委」明知一來民進黨已在陳水扁「鞏固權力中心」動員令之下,已把自己的前途命運與陳水扁的進退緊緊綑綁在一起,而且表決時是屬「記名投票」,「綠委」根本不可能「公然起義」,故「策反」的機會不高;二來即使是能策反到十名八名「綠委」,仍然跨不過「門檻」;故接到任務的泛藍「立委」都不當一回事,據說並無幾人把此指令當真,而致若干被傳是「策反對象」的「綠委」,竟然大嘲「沒有生意上門」。因此,「罷免案」在「立法院」闖關的機會,是微乎其微。甚至有可能是民、台黨團決定以「綠委」不進場投票的方式進行「杯葛」,只剩下「藍委」在唱「獨腳戲」。
這就暴露了台灣「憲法」設計的不盡合理之處:「總統」是由全民普選產生,而「總統」候選人則是由符合資格的政黨(即在最近一次直轄市長以上選舉中該黨所推薦的候選人所獲選票總和跨過有效票總和百分之五的「門檻」)提名,或由佔選民總數的百分之一點五的選民(約二十餘萬人)連署提名。也就是說,「總統」選舉是直接訴諸於選民。但「罷免」的要件與選舉相比,則是顯得「不對稱」,除了是要訴諸選民之外,還須先行過「立法院同意」這一關,而且「門檻」畸高,以三分之一的「不同意」來綁架三分之二的「同意」,是典型的「少數否決制」,而不是「多數統治制」。對此,按照「權力的授予與權力的收回相對稱」的原則,「罷免案」的提出,應是與提名「總統」候選人一樣,由具有資格(即上次直轄市長以上選舉得票總和達百分之五)的政黨,或由佔選民總數百分之一點五的選民連署要求。倘是實行這一原則,國、親兩黨都可以獨自提案,或是現已徵集到一百四十萬人簽署「嗆扁」的選民連署提出。當然,簽名者中可能會有未具選民資格者,或是會有重覆簽名,但即使如此,符合資格已簽名者,怎麼計也已超過二十餘萬人。因此,在未來的「修憲」中,國、親兩黨應當思考修改「罷免總統案」的提出程序的問題,使到「罷免」的程序與「選舉」的程序基本相等。
盡管「罷免案」成功機會甚微,但國、親兩黨不應氣餒,仍需繼續追揭弊案,動員「深喉嚨」勇敢地站出來,大爆可以對陳水扁「一劍斃命」的關鍵、實質性的弊案材料。這是因為,陳水扁和民進黨害怕的是被揭發實質弊案,「罷免案」和「倒閣案」並不對陳水扁具殺傷力。後兩者將會模糊及轉移揭弊的焦點,而且還將會形成藍綠對決,使原來希望以「中道」形象吸收中間選票的馬英九,變成「深藍領袖」,只能鞏固基本盤,而不利於開拓更多的票源。而且,「罷免案」也讓陳水扁利用其中的「答辯」程序,抓到了以謊言反撲,及將弊案與陳水扁權力「正當性」切割開來的機會。本欄上周末曾連續兩日對「罷免」和「倒閣」的弊處作出了分析。其實除此之外「倒閣案」還將會給陳水扁提供一個分裂泛藍的機會:倘「倒閣」成功,陳水扁來個逆勢操作,放出風聲或實際運作,點名要王金平或宋楚瑜「組閣」,就將會造成泛藍內哄,從而削弱「二零零八」的戰鬥力。這一招,陳水扁過去不是沒有用過,而且也確是差點就達到分裂泛藍的目的。對此,國、親兩黨都應保持高度的警覺。
幸好,在國民黨內一些冷靜的「立委」的提醒之下,馬英九總算是在關鍵關頭,清醒過來。據昨日《中國時報》報導,馬英九召集黨內高層會議後親自拍板決定,國民黨在「罷免案」表決後將「與民休養,與民生息」,回到溫和、理性在野黨的軌道,未來將不再舉行大型 街頭運動。至於「倒閣案」,則「有準備、但短期不提出」。馬英九調整基調的主因是,唯有「退出藍綠戰場,淨空還原是非」,才能讓「第一家庭」弊案從「藍綠對決」掩護中再度現形。這一決定和思考方向,與本欄上周的分析,頗為吻合。而《中國時報》所報導的國民黨人士透露,馬英九順勢回到中道路線,也有要和宋楚瑜區隔的意涵,不要讓自已陷入「深藍」路線。這與本欄上周「馬英九被宋楚瑜挾持」的判斷,也是一個概念、兩向表述。
馬英九的這個決定,雖然來得遲了一點,讓陳水扁有機會藉著「罷免案」的提出,而擺脫困境,並抓住了反擊的時機,但畢竟是踩煞車比繼續陷入盲目機會主義路線為好。接下來的,應是領導全黨抓住要害,狠狠揭弊,動員「深喉嚨」提供資料,把陳水扁家族貪污腐化的所有醜行統統暴露在當天化日之下,以醞釀和營造在二零零八年必須再次「政黨輪替」的社會氛圍和民意基礎。另外,馬英九也宜領導國民黨進一步深入落實「胡連會共識」和「國共兩岸論壇」的各項決定,繼續推動兩岸直航及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等「惠台」措施。這除了是讓民眾產生只有國民黨才有能力解除台海戰爭威脅和促進兩岸關係發展、改善台灣經濟及民生的感覺之外,也是不讓陳水扁見縫插針,運用手中的行政權來與國民黨爭搶功勞。而後者,正是手中沒有行政權的馬英九要贏得「二零零八」的隱伏危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