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均GDP崇拜轉向居民幸福指數關懷 從人均GDP崇拜轉向居民幸福指數關懷

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將於七月一日正式啟動的「澳門居民綜合生活素質第二期研究(二零零六)」所進行的研究專題中,有一項是「個人主觀福祉」。這個「個人主觀福祉」概念,很可能就是近來比較熱門的「幸福指數」。實際上,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在本月上旬就宣佈,國家統計局正在制定及公佈「國民幸福指數」、「人的全面發展指數」、「社會進步指數」等統計指標。這位負責人還表示,希望透過「國民幸福指數」等每一個百分點的變化,反映出社會進步「惠及了群眾、減少了對環境的犧牲」。而澳門特區也要對類似「國民幸福指數」的「個人主觀福祉」議題進行調查研究,無論是巧合還是獨創,都證明了特區政府已從「GDP崇拜」轉向了「幸福指數關懷」,既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體現了特首何厚鏵「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當然,也與國際潮流接上了軌。

實際上,「幸福指數」已經成了國際潮流。去年一月,與《科學的美國人》齊名的《美國科學家》刊登了一篇文章,認為國家的強盛與否不應該只看國民生產皮額(GNP),而要同時包括教育和健康醫療指標,和國民對生活滿意度的指數。這些學者指出,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民生產毛額增加了三倍,但是生活滿意度卻沒有隨著增加,他們認為國民的幸福應該是政策制定的主要目標。科技愈進步,人性化的需求愈高。冰冷的數字沒有意義,必須加上人性的解釋才能窺見全貌。今年六月五日,本欄也以《社會經濟進步不光看GDP還要看快樂指數》為題,引述了英國「新經濟學基金會」最近公佈的一項「報告」指出,過去五十年來,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加快速,成績斐然,但按「MDP」的標準來衡量,英國的社會進步狀況卻在日益減弱。特別是過去三十年來,處於完全停滯狀態。而且,以此看來,在實現政府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也成效甚微。值得注意的是,「報告」認為,導致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即使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GDP」就已不再是一個衡量進步的好指標。但是,多年來英國的經濟學家和政治家都對這種情況缺乏認識,無情追求「GDP」增長成為過去五十年來英國經濟政策的重要特點。而實際情況是,經濟增長本身並不能帶來生活質量的改善。因此,該基金會提出「MDP」衡量標準,從而把政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復合指標分解成不同的可持續因素。在這裡,經濟增長、社會代價、環境代價和資源耗費都演著重要角色。

「快樂指數」最早是由不丹國旺楚克發明的。其發明過程及內容,本欄六月五日有所介紹。現在,這個概念已獲得很多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的贊同,並進而綜合「安定」、「安全」等因素,將之提升為「國民幸福指數」,也稱「生活質量指數」或「主觀生活質素指標」,甚至乾脆將之定義為「對生活幸福的總體感覺」(美國社會學家坎貝爾,一九七六)。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西方社會心理學家對生活質量的定位研究方興未艾。據報道,美國和英國一些著名學者和研究機構,正在政府的資助下設立課題,致力於「國民幸福指數」的研究,並使其與國內生產總額(GDP)一樣,成為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衡量標準。

關於生活質量與生活水平的聯繫和區別,可用下列等式表達:生活質量=生活水平(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主觀評價+生活環境質量+生活環境的主觀評價。在等式右端中,生活水平和生活環境質量都是客觀指標,加上對客觀指標的主觀評價(通常用滿意度來表示),就構成生活質量的全新概念。可以說,生活質量是生活水平的現代版。

個人(家庭)生活質量可分為八大類,即經濟、就業、教育、健康、婚姻、居住、安全和閑暇。每一類又下設若干次級指標,分別定性為不同等級,並對不同等級賦予一定的數值,同時給出不同等級的生活質量系數。每一類次級指標所歸屬某等級的生活質量系數,就是該次級指標的生活質量系數,將同一類的次級指標生活量系數加總算術平均,即算得該類生活質量指數。各類生活質量指數加總算術平均,就得出個人(家庭)生活質量綜合指數。另外,在歐美一些國家,還把平均國民壽命視為計算「幸福指數」的基本元素。

 總之,「幸福指數」測量的是人們的幸福感,它是反映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核心指標。幸福感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其一、它是人們對生活總體以主要生活領域的滿意感;其二、它是人們所體驗到的快樂感;其三、它是人們由於潛能實現而獲得的價值感。因此,幸福感是由人們所具備的客觀條件以及人們的需求價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個體對自身存在與發展狀況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是滿意感、快樂感和價值感的有機統一。正確認識「幸福指數」與「GDP」指標之間的關係,對於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GDP」是體現經濟增長狀況和人民群眾客觀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沒有物質財富的積累和民眾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談不上民眾的幸福感。大力發展經濟,不斷積累社會財富,是實現和諧社會的基礎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前提,也是提高群眾生活質量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應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將「幸福指數」作為「GDP」指標的必要補充,使之成為考察社會和諧發展程度的重要依據。

澳門地區的「居民幸福指數」與澳門整體「GDP」和人均「GDP」數據之間,肯定是存在著一個較大的距離。至少是那些曾參與「五一」大遊行的人,或是有著「家庭團聚」訴求的人,甚至於因舖租高昂、人手短缺而經營困難的中小企業主,他們的「幸福指數 」就肯定不會太高。現在特區政府已注意到居民「個人主觀福祉」的問題,這是「澳人治澳」事業的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