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內地有一首遭到「保守老人」嚴厲非議,但卻受到廣大年青人熱烈喜愛,因而唱遍神州大地的流行歌曲《年青的朋友來相會》。這首歌中有一段歌詞是:「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偉大的祖國,該有多麼美。天也新,地也新,春色更明媚,城市鄉村處處增光輝。親愛的朋友們,創造這奇跡要靠誰?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受到「保守老人」批判的,就是「要靠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口氣好大啊,江山是我們打下來的,何時輪到你們這些黃毛娃娃?!」
經過激烈爭論,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拍板說,這是一首催人奮發,對年青一代具有很好教育意義的好歌曲。它通過青年朋友喜聞樂見的流行歌曲形式,寓愛國主義教育於其中。《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獲得平反並被文化部評為「優秀作品」後,曾經因是從海外(日本)歸來並有「海外關係」而歷盡磨難的曲作者谷建芬,也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與現任澳門特首何厚鏵同屆同期。
二十年後,谷建芬呼應「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再次譜寫了同樣也是獲獎的流行歌曲《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其歌詞寫道:「來不及等待,來不及沉醉,我們和心願再一次約會。讓光陰見證,讓歲月體會,我們是否無怨無愧。來不及感慨,來不及回味,我們把藍圖再一次描繪。讓繁榮檢閱,讓時光評說,我們是否問心無愧。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那時的春,那時的秋,那時碩果令人心醉。那時的你,那時的我,那時成就令人欣慰。那時我們再相會,跨世紀的新一輩!」
告別「形象思維」工作二十多年,搞慣了「邏輯思維」、因而缺乏文字風采的筆者,為何突然間也來「文藝」一番?因為筆者刻下也正在沉緬於「二十年後再相會」,及「讓光陰見證,讓歲月體會,我們是否無怨無悔」的情懷之中,並深深地體味著「讓繁榮檢閱,讓時光評說,那時成就令人欣慰」的欣喜之情。
這番情景,發生在昨晚。--昨日,六月三十日,是中葡兩國政府關於澳門前途問題開始進行談判的二十周年的紀念日。一群參加過中葡澳門問題談判採訪工作的記者們,歡聚一堂,來個「二十年後再相會」,細細品味著「光明見證,歲月體會」,大家確是無怨無悔,也問心無愧。--都作了歷史的見證人,都為澳門的平穩過渡,為澳門特區的繁榮穩定,付出了自己應作的努力,也都享受到澳門回歸的豐碩成果。而當年的一群年青記者,今日就都如歌曲所詠唱的「要靠八十年代的新一輩」那樣,成了「跨世紀的新一輩」,肩負著光榮而又重大責任,有的是特區政府局、處長級官員,有的是大、小平面媒體或電子媒體的負責人,有的是學術團體的領導人。刻下也都正參與描繪建設新澳門的藍圖,「一同把那希望去追,一同向著未來放飛」。
《我們見證歷史》!--這是昨晚聚會的朋友們,在十年前為紀念中葡澳門問題談判及「中葡聯合聲明」簽署十周年而撰編的回憶錄文集的書名。十年過去後,重溫自己的作品,大家都有歷久如新、記憶猶新的感覺,並觸發起再進行一次「固定集體記憶」,即撰文及收集與採訪中葡澳門問題談判時有關的「文物」,以作結集出版或展示的念頭。實際上,一個人的一生有多少年?但大家卻有幸見證了澳門開埠幾百年來唯一的一次,今後再也不會發生的歷史大事,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我們見證歷史》的「提要」說,這是澳門的一份歷史,是澳門跨世紀的一首贊歌,貴在一個「真」字:真確的紀錄,真摯的感情,真實的感受。這是極為精確、公允、持平的評價。除了「提要」作者所表述的層面之外,其實還「真」在實事求是。因為它收入了當時的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葡國總理(最近剛當選為葡國總統)施華高(內地譯「施爾瓦」)共同簽署「中葡聯合聲明」及兩人握手互賀等歷史性照片。如果因為其他的甚麼政治理由而有所忌諱,而未將此照片收錄進去,就不但是使得這段重大歷史的再呈現並不完整、有所缺失,而且也不符合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領導人經常提倡的「實事求是」精神。我想,尊重歷史,實事求是,這是我們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應當堅持的態度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