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申遺成功既是光榮更是歷史及現實責任 澳門申遺成功既是光榮更是歷史及現實責任

澳門文化諮詢委員會昨日召開全體會議,討論澳門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及澳門發展文化產業的方向等問題。據報導,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和文化局長何麗鑽,都有在會上就這兩個問題發表談話,除了是重申將會加快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立法的進度之外,還初步確定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方向,是政府將會首先大力發展公益性的文化事業,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基礎,以努力全面提升市民綜合生活素質。

特區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就發展文化產業的努力方向,間接地回應了本欄日前《文化產業與事業並駕,社會同經濟效益齊驅》的呼籲,準確地擺正了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係。實際上,文化與教育、醫療等領域,首先應是公益性的服務事業,是澳門特區居民綜合生活素質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在上述事業發展到成熟階段的基礎上,開展上述領域的產業發展工作,才能收到更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至於為保護世遺立法的工作,更是刻不容緩。盡管說,這項立法工作必須謹慎、認真,不能為立法而立法、但也不能過於強調「質」,而忽略了這項立法工作的迫切性。實際上,「澳門歷史城區」的「申遺」成功,已經整整一年,而為保護世遺立法的工作仍是處於法案研究及諮詢階段,則顯得有點滯後。尤其是目前正發生當局設想在媽閣廟門前興建葡文學校,將會重蹈德國科隆市政府和議會計劃在科隆大教堂周邊興建現代樓宇,破壞「世遺」的完整景觀和真實環境,被世遺委員會列入「瀕危世遺清單」的覆轍,及鄰近大炮台並也曾被列為本澳的「文物建築」名單的「藍屋仔」,也面臨拆卸的現實情況之下,為保護「世遺」進行立法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就更形凸顯。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日前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召開的第三十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傳來了四川大熊貓栖息地和河南安陽殷墟相繼通過審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好消息的同時,也傳來了一個壞消息,就是在二零零三年被批准為「世界自然遺產」的「三江並流」,連續第四年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重點監測保護項目,並警告倘得不到改善,將會列入「瀕危世遺清單」。另外,今年四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世界遺產委員會曾派出一個專家組,專程前往中國雲南評估「三江並流」可能面臨的主要威脅,並要求中國政府提供補充材料,以確定是否將「三江並流」列入「瀕危遺產目錄」。

這些警訊,對在媽閣廟門前興建葡文學校,及拆卸「藍屋仔」的設想,敲響了警鐘。當然,由於科隆市政府及議會從善而流,決定取消在科隆大教堂周邊興建現代樓宇的計劃及預算,致使今年世界遺產大會決定將科隆大教堂從「瀕危遺產目錄」中剔除出來的喜訊,也為澳門特區政府及其相關行政部門建樹了一個學習榜樣。

其實,特首何厚鏵月前在里斯本會見葡國領導人,並談及到葡文學校的選址問題時,強調新校選址必須符合幾個條件中,有一項是不影響「世遺」,就已隱含了特區政府並不贊同葡文學校在媽閣廟對開海面填海興建的意思。只不過是相關部門和葡文學校遷建的「相關利益者」,並沒有很好地領悟何特首的施政理念,堅持自己的小集體利益而已。然而,現在連葡文學校本身及葡裔居民社會,以及媽閣廟值理會,都已站出來表態反對這個選址計劃。看來,相關部門和「相關利益者」,應當站在澳門全局利益的高度,來鑒照自己的小團體利益,收回在媽閣廟門前興建葡文學校的設想。

在澳門「申遺」工作啟動之初,本欄曾「冒天下之大不諱」,批評若干政府官員「申 遺」是為了促進澳門旅遊業發展的說法。而在內地,經過這幾年的教訓,在啟動首個「中國世界遺產日」的前後,包括新華社在內的中央和地方媒體,都集中地批評了一些地方在申報「世遺」時抱有帶動經濟發展的功利目的,卻沒有明確意識到「申遺」是為了保護「世遺」的歷史和現實責任,及「申遺」成功後過度開發,引進大量遊客並修建許多與「世遺」並不協調的現代建築物,給保護「世遺」帶來極大困難的現象。而在本澳,可能是受此種輿論的影響,更可能是在「申遺」的過程中尤其是出席「世遺大會」時,直接感受及領悟了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及相關規約的主旨和精神,也端正了對「申遺」的態度,不再把「發展旅遊」擺在「申遺」目的的第一位,而較多地談論了保護「世遺」的問題。但仍有遺憾及不足,那個在媽閣廟門前興建葡文學校的設想,就凸顯了在相關官員的腦海中,仍未有「保護世遺」的觀念。

實際上,「澳門歷史城區」既然已經進入《世界遺產名錄》,澳門特區政府以至全體「澳人」,就必須承擔起相應的歷史和現實責任。保護「世遺」與發展旅遊之間,仍然存在著辯證的關係。如何處理好這一對矛盾,是對特區政府相關官員的政治智慧的考驗。我們「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世界遺產,而不是將之當作是「搖錢樹」,因而使它變成「瀕危遺產」,以至被剔出《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