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續會」召開前後,尤其是在「經續會」中的「全球佈局與兩岸經貿」分組的若干「開放」議題遭到台聯黨代表極力杯葛、搗亂而遭刪除之時,作為副召集人的蔡英文強勢主導其中一些遭刪除議題在「財金組」強闖過關,被列入雖不是「行政院」必須執行的大會共識(即「共同意見」)、但「行政院」仍可自行決定因應的「其他意見」之後,曾有台灣媒體評論道,既然「行政院」本身就掌有不管「經續會」是否通過仍可自行決策的權力,又何需召開「經續會」?也有台灣媒體批評道,一些有利於台灣經濟永續發展的議題被從「共同意見」中刪除出來,「經續會」也就等於是白開了。
這些議論,當然是有其道理,尤其是站在「經續會」本身的角度而言。但如將「經續會」擺到蘇貞昌、蔡英文未來兩年的政治格局來觀察,不管「經續會」所作的結論如何,「經續會」的召開是勢在必然,也是蘇貞昌要為自己邁向「二零零八」之路突破民進黨意識型態和陳水扁投機善變所形成的困局,掃清前進障礙的精心策劃之作。
實際上,表面上看,「經續會」是陳水扁去年十一月間指示籌辦的。但蘇貞昌今年二月就任「行政院長」而取得具體操辦「經續會」的權力之後,他就有意要利用「經續會」,來作為為他的「蘇修路線」作「背書」的絕佳機會。亦即可藉此訴諸民意,「修正」陳水扁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及頂住李登輝的壓力。--蘇貞昌知道,他要推行「蘇修路線」,符合包括民進黨多數「立委」在內的絕大多數台灣民眾的利益,但將遭遇陳水扁和李登輝兩股勢力的內外夾攻。而單靠他個人的意志,未必能抵擋得住。尤其是他的「行政院長」權力,是來自陳水扁的授予,隨時可以收回,就象他的前任謝長廷的遭遇一樣,何況他的「蘇修路線」其實就是承襲了謝長廷的開放政策。而李登輝則是他的「歷史宿敵」,早在李登輝任台灣省政府主席之時,他作為台灣省議會的議員,就是一對「政治冤家」,結下了樑子,此後在政壇上一直「不對盤」。不要說是「蘇修路線」有悖於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就是個人恩怨,李登輝也不容蘇貞昌有任何成就,更遑論蘇貞昌要透過推動「蘇修路線」來謀奪「總統」大位,昔日的政壇「小蝦米」也要與他這條政壇「大鯨魚」平起平坐。
前者,蘇貞昌可以藉著陳水扁宣示「權力下放」,把陳水扁的授權悄悄地擴大化,蠶食原來屬於「總統」職權的大陸政策,並以強化「開放」、淡化「管理」的手法,來推動他的「蘇修路線」。當然,還得強化「蘇修路線」的正當性,那就是專挑陳水扁整日話不離口的「民意」,除了是動用「行政院」系統的「研考會」等部門公佈主張兩岸經貿政策開放的民意支持度高企的民調數字外,就是要利用「經續會」來為他的「蘇修路線」「背書」,塞住陳水扁的口。後者,則是利用台聯黨居然也派出代表參加「經續會」的機會,企圖讓台聯黨也成為參與「背書」的一員,使到李登輝無話可說。
在應付陳水扁方面,蘇貞昌成功了一半。至少是在蔡英文的努力游說之下,令到陳水扁在「經續會」開幕式上致詞時臨時脫稿,刪去講稿中幕僚原來為他擬好了的「積極管理」一詞,而改說「投資台灣優先」,不致於為「經續會」定下「收縮」的調子,讓與會者放心暢所欲言。蘇貞昌更是充分利用陳水扁擔心外界抨擊他「權力下放是玩假的」的投鼠忌器心理,及要對台商赴大陸投資政策作風險管制的政策底線,來個「中間落墨」,在也表示要加緊風險評估及管理的同時,卻把自己手中的受權使用到盡,加大了「開放」的力度。盡管陳水扁並不滿意,但也不敢發作,只是間接、委婉地有所批評。即使是人們預期將會猛烈「發炮」的對世界台灣同鄉會聯合視訊致詞(四年前的「一邊一國」,就是借對世台會視訊致辭機會拋出),也只是聲稱曾多次與蘇員昌提及他有四個標準判斷執政團隊是否偏離本土及弱勢關懷,即否能增加投資台灣、創造就業機會、減少城鄉距離、縮小貧富差距,而並未有批評「經續會」之意。可以說,「經續會」已是「偷渡式」地闖過了陳水扁這一「關」。
但李登輝這一「關」卻過不了。除了是台聯黨代表退會抗議,及李登輝在「李登輝學校」開學禮上致詞「聲討」這些「文攻」姿勢外,台聯黨還將搞「武鬥」動作。那就是揚言要「倒閣」,並針對民進黨擔心「倒閣」後若解散「國會」並重選「立委」,民進黨可能僅得三分之一議席的顧忌心理,提出「倒閣」後可不必解散「國會」,只須更換「閣揆」即可,還提出了陳唐山的具體建議人選。這當然是衝著蘇貞昌而來。而陳唐山是「獨派」人士,意識型態與台聯黨較為相似,倘陳唐山接任「行政院長」,由「行政院長」操盤執行的「經續會」共識,當然也就被拋如棄屐。
倘此,蘇貞昌精心佈局的「經續會」,就真的是「沒有必要召開」。當然,已經召開了的「經續會」,也才真正算是「白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