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決倒扁星火燎原正考驗馬英九政治智慧

剛於前日才聲言自己將不會捐一百元給施明德,以免被模糊焦點為「政黨惡鬥」,但將會鼓勵黨員以個人名義捐一百元,惟不能用黨的名義介入的馬英九,昨日當了一次「修正主義者」,以「馬英九先生」的身份,分別捐給施明德和民主行動聯盟各一百元,以實際行動表示支持「秋決倒扁」行動。中國國民黨發言人黃玉振表示,馬英九在匯款單上填的是自己住家的地址和電話,因此與國民黨或台北市政府都沒有關係。黃玉振說,馬英九也是全台灣二千三百萬人的一份子,因此願意捐錢表示支持,但仍然要強調他是以個人身份捐款。

  馬英九對自己個人行動取向的這個不小的「修正」,折射了他對這第二波大型「倒扁」行動的躊躇、焦慮:倘全力支持,將會重蹈「罷免案」的覆轍(個中原因,可參閱本欄前日述評);但如置身度外,又可能將會陷於「不作為」、「無魄力」、「欠擔當」的被動。更令他擔懮的是,這場「秋決倒扁」活動的副作用,很有可能將會形成分裂國民黨的客觀效果。

  實際上,對於「罷免案」盲目躁動的教訓,不但是馬英九已經深刻記取,就連是「始作俑者」並力主「倒閣」的宋楚瑜,似也是已有所覺悟。昨日,親民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顯耀就指出,近來「內閣」人事更迭頻繁,與陳水扁關係密切的指標性閣員均遭撤換,可見「扁蘇關係」惡化。倘提「倒閣」,反助陳水扁順勢撤換蘇貞昌,使到解散「國會」促成「立委」改選的機率微乎其微。故此是否繼續推動「倒閣」,親民黨要審慎評估。

  但是,施明德和民主行動聯盟分別發動的「秋決」、「倒扁」行動,已呈星火燎原之勢,短短三天已收到四千五百萬元承諾金捐款,而且因捐款民眾太多而燒毀了幾部傳真機、電話機,離一億元的目標已經不遠,施明德可能將會提前進行靜坐。昨日,施明德方面就已揚言,他們一旦進駐凱達格蘭大道,就不會走。只要陳水扁不下台,他們就不會中斷靜坐活動。這樣,就將會與《集會遊行法》有關每日集會活動只能到晚間十時為止的規定相抵觸,作為掌有台北市警察指揮權及必須依法維持台北市社會秩序的馬英九,是否下令驅趕超逾集會時限的施明德等人?可能將會陷入進退兩難窘境--如放任不管,將是瀆職失責,破壞馬英九嚴謹守法的形象;倘依法驅趕,必會激發「反扁」群眾反彈,損害馬英九「泛藍共主」的政治地位。

  更嚴重的是,倘若參與「倒扁」活動的施明德尤其是身患絕症的詩人楚戈在「總統府」前倒下,必會引起泛藍群眾群情嘩然,形成強大政治壓力,催迫馬英九再次發動「罷免案」或「倒閣案」。又勢必形成「藍綠對決」、「政黨惡鬥」的局面,再次破馬英九清流、中道之局。尤其是「倒閣案」正合勢要將蘇貞昌拉下台的李登輝的心意,他將必會指令台聯黨「立委」全力支持,過關機會甚高。這是否將會給李登輝一個耍弄權謀的機會--與陳水扁進行政治交易,任命王金平「組閣」,進而裂解國民黨?

  這些問題,馬英九都必須及早籌劃,做好應對準備。這也正是考驗馬英九是否具有較高政治智慧及較佳解決政治危機能力的時候。如果這道「坎」跨不過,就將會使他邁向「二零零八」之路嚴重受挫。倘此,「藍天換綠地」的目標,可能會在較長的一段時間也難以實現。

  台灣地區的一些政治評論人似是也覺察到馬英九目前的窘境,因而針對馬英九擔心「倒閣」不易,不如坐待民進黨爛透,到「二零零八」收獲現成成果的心理,提出了「過程」重於「結果」的論點,敦促馬英九放棄「目的論」的計算,而應重視「倒扁」的過程。即使是「倒扁」不成功,也讓民眾在「倒扁」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瞭是非,並凝聚起「民進黨非下台不可」的共識,為「二零零八」的「藍天換綠地」墊厚夯實思想輿論和民心的基礎。

  關於「過程論」的理論,可能最先是由台灣大學政治系榮譽教授張麟徽提出的。這位國民黨執政時期「外交部」副部長黃秀日的夫人,其在政治活動上的建樹,不遜於其先生在「外交」業務上的業績。長期堅持在反「獨」促統鬥爭的第一線,且其以深睿的政治學術專業理論,針對台島的政治態勢演變提出許多新銳的觀點,領導學術界觀察分析台島政情的潮流。

  張麟徽在第十五屆「兩岸關係研討會」上提交的論文指出,馬英九何以對民意視若無睹,不思反制?主要是馬英九智囊考慮:扁即使下台,政權還是在民進黨手中,如果還是由民進黨人組「少數內閣」,則換湯不換藥,政策又能改變多少?如果呂王合作成真,王金平在黨內更可以制衡馬英九,甚至與馬競爭二零零八「總統」候選人。如果呂秀蓮放手讓「國會」多數黨「組閣」,國民黨要接「閣揆」嗎?如果「總統」仍然主控兩岸、「國防」、「外交」大權,事事掣肘,馬英九或國民黨其他人等又能有多大揮洒空間?拖到二零零八,可能只是自我消耗,拿不出象樣的政績,則二零零八的選戰豈不更難打?馬團隊的考慮可能不無道理,但是「民主政治」既取決於民意,則除非能疏導民意、主導民意,否則就會失去民意支持,這是馬英九民調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而且許多事常常是明知不可為也必須做。李登輝與陳水扁為何契而不捨要「加入聯合國」?因為過程可以彰顯「台獨訴求」,比結果更重要。同理,體制內倒扁本來就很難成功,但是過程可以凸顯陳水扁當局的貪腐無能,彰顯其政權的不合法、不正當性,可以突出以「捍衛本土」、「捍衛台獨」來掩蓋貪腐無能的荒謬性。在野黨如果簡單的以結果難以達成,就坐視貪腐,沒有行動,一樣會被民意唾棄。

  張麟徽提出的「過程論」,確是值得馬英九及其智囊團隊參考。不過,台島政情頗為複雜,如何做到既能凸顯「過程」,更能達至「結果」之目的,需要有頗高的政治智慧。因此,目前的確是考驗馬英九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