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惠台措施打破會為民進黨加分的迷思

盡管台北、高雄兩市市長、市議員選舉在即,也盡管台灣地區掀起第二次「倒扁潮」,蘇貞昌亦正冀求以推行「蘇修路線」來剝奪馬英九參選二00八「總統」的「兩岸關係牌」,但大陸方面似是並不為其所慮,仍然按原計劃兌現在「胡連會」、「胡宋會」作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承諾,具體推動一系列惠台措施的貫徹落實。比如,「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正式掛牌運作並在青島舉行第一屆理事會會議,國務院旅遊局局長邵琪偉宣佈,今年底前達成大陸居民赴台旅遊,是「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最重要的工作,大陸希望「陸委會」盡快授權台灣旅遊行業組織,就上述議題與「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協商。又如,大陸銀行業人士透露,國台辦將會推動台灣的銀行到大陸投資,設立台資銀行,取代台灣的銀行的辦事處升格為分行。再如,福建省政府正式發佈「福建省十一五閩台產業對接專項規劃」。根據「規劃」,未來五年,福建支持台灣金融機構在福建設立法人機構和分支機構,支持台灣金融機構和大企業財團參股福建金融機構,直接或間接設立合資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鼓勵以台資為主在福建設立服務中小台資進業的擔保機構,拓寬台灣金融資本入閩的渠道。

  大陸方面在台灣地區的「選舉年」和政情織熱之時具體推動落實惠台措施,在過去是幾乎不可想象之事。實際上,過去每逢台灣地區的「選舉年」,台灣地區的泛藍政治人物就到北京力陳「利害」,認為這將會給民進黨當局及其候選人「加分」,而對泛藍候選人不利。大陸方面也許是接受了這種觀點,很少在「選舉年」推出惠台政策。相反,個別相關官員還在「選舉年」「敲打」民進黨當局。比如,二00一年是台灣地區的「立委」選舉年,但在「上海APEC」的「雙部長」記者會上,當時的外交部長唐家璇就「敲打」了民進黨當局。但卻是動機與效果不統一,民進黨隨即在「立委」候選人造勢晚會上「借勢」煽火。吸取了這一教訓,此後大陸方面在台灣地區「選舉年」時的表現,就相當克制,力避為民進黨當「助選員」。

  但今年的情況卻與往年大不一樣。無論是具體落實惠台措施,還是對台展開外交爭奪戰(與乍德建交),都不再考慮台灣地區的政情和民進黨候選人的選情,而是應做的事就果斷去做。而實際效果,也並不象泛藍政客當初所警告的那樣,會給民進黨「加分」。實際上,近日多項惠台措施的具體操作落實,不但是民進黨無法將之「為己所用」,向外聲稱這是民進黨當局所爭取得來的,是「蘇修路線」的「成果」,而且民進黨當局也難以將之利用來舒緩陳水扁的「險情」。

  大陸方面推動惠台措施,之所以未加泛藍人士所言會為給民進黨當局「加分」,一方面折射了某些 泛藍人士當年的說法,有誇大渲染之嫌,並未準確研判,甚至可能是懷有利己私心,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公職候選人。另一方面,也與台灣地區目前的客觀政治態勢有關:由於陳水扁家族涉及一系列弊案,再加上部份民進黨公職人物的「抹黑」手段弄巧反拙,使到民進黨和陳水扁的支持度都只剩下十幾趴。民進黨即使是請來了「神仙」,也難以打救。何況,經過「胡四點」的發表,「反分裂法」的頒佈,「胡連會」、「胡宋會」及後續「國共經貿論壇」的舉行,大多數台灣民眾都對大陸方面的惠台措施有正面認識,認為這是送給台灣人民的「禮物」,而不容民進黨當局「偷摘成果」。民進黨當局怎樣給自己臉上「貼金」,也糊弄不了台灣民眾,這就徹底地打破了「大陸惠台措施將會給民進黨加分」的迷思。

  當然,更重要的是,大陸方面對自己所推動的各項惠台措施,充滿了自信,認定它將會受到台灣民眾的歡迎,爭取到台灣民眾的民心。台灣民眾是能明辨是非、分清黑白的,決不會將大陸惠台措施與民進黨的「政績」掛起?來,混同一談。既然如此,哪管它什麼「選舉年」,也哪管它蘇貞昌要以「蘇修路線」來作其參加二00八年「總統」選舉的「王牌武器」,都要照樣具體落實各項惠台措施。越是這樣做,就越顯得大陸方面推出惠台措施,是實實在在的,是充滿真誠的,是並未加以任何政治算計的。只是為了一句話:只要是對台灣同胞有利的事,只要是對促進兩岸交流有利的事,都要盡最大努力去做,並且一定努力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