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光旅遊交流協會與海基會的同與不同

將擔任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協商窗口的「財團法人台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昨日在台北市召開捐助人會議。會議共選出九名董事(另保留兩席董事日後增補),其中官方代表四席,產業代表五席。會議還決定,協會成立基金規模新台幣一百萬元,其中「政府」捐助五十萬元,五名產業代表董事各捐助十萬元。

  這個「財團法人台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的成立情況,幾乎是與十五年多前「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成立初期時的情況如同一個「餅模」般印製出來:也是首先舉行捐助人會議,也是由「政府」認捐了五億二千萬元,成為董監事的工商業界、傳播界及學術界則共捐助一億五千萬元,成為海基金的基金,然後選出董監事,並分別由董、監事選出正副董事長和監事長。而且,「兩岸觀光旅遊協會」與海基會一樣,都是獲得台灣當局有關部門授權與大陸方面相關機構進行接觸、談判的「白手套」。

  不過,也有不同的地方:其一、與海基會六億七千萬元新台幣的基金相比,「海觀會」的基金只有一百萬元,就少得可憐。這就折射了「海觀會」的運作,將與海基會大為不同:首先,海基會的運作經費,是從基金存入銀行的存款中孽生利息支應;而「海觀會」的基金,則只是為了適應「民間團體」的其中一種形式--財團法人基金會的法定條件而設,但並不打算利用其孽息來支應運作經費,因為一、兩次談判可能就將一百萬元本金耗費得差不多了。從此而判斷,今後「海觀會」的運作經費,極有可能將會由其直接主管單位--「交通部」觀光局以公帑支應,而且其工作人員也是以觀光局官員兼任。這也正是台灣當局要凸顯「海觀會」是官方的代表機構的用意。其次,正因為「海觀會」的基金很少,不要說是根本不可能依靠其孽息來支應運作經費,就是其基金也應付不了多久。而且在台灣地區,「政府」機關的開支預算被緊攥在民意機關的手中,「盯」得很緊,卡得也很緊,也不可能長期由「交通部」觀光局撥款。故此估計,這個「海觀會」的壽命並不會很長,不似海基會是個常設機構,極有可能只是專為與大陸對口機構--「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就大陸居民赴台旅遊談判而設。一旦談判成功及大陸居民赴台旅遊業務走上正軌,它就將進入「休眠」狀態。除非是日後發生甚麼「狀況」,需要與大陸對口機構--「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接觸磋商,它才「復蟄」。再次,「海觀會」的成立,等於是在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旅遊談判方面,奪了海基會的「權」。而隨著日後「澳門模式」的擴大適用範疇,海基會就將會進一步虛化。除非是日後再次發生「政黨輪替」,承認「一中」原則及「九二共識」的政治力量執政,否則海基會就仍將會被「晾」在一旁。

  其二、十六年前,是台灣當局率先成立海基會,隨後大陸方面才緊接著跟進成立海協。而今次則是大陸方面掌握主導權,率先成立「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台灣當局才跟著成立「海觀會」。由於今次是大陸方面主導,並按照自己堅持的「澳門模式」安排了「海交會」的成員:一方面是由各業務主管部門的主官,如國家旅遊局長邵琪偉等出任其負責人,另一方面並未安排國台辦、海協的負責人任職,以免造成雙方主管兩岸事務官員接觸談判的假象。另外,以「成立新的旅遊民間組織」的形式,避用「中國」一詞,而是使用「海峽兩岸」,也是防避台灣當局使用「中華民國」一詞。從而促使台灣當局在安排「海觀會」的成員時,也就不得不模仿「海交會」的模式,照板照碗。而且,因為是成立「新的旅遊民間組織」,而不得不棄用原來內定的「中華民國旅行商業同業公會」。

  實際上,整個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議題,都是大陸方面作主導。雖然說,台灣當局確是曾推出了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的「三階段式」計劃,但其「第三階段」亦即居住在大陸地區的大陸居民赴台旅遊階段,卻是「就此打住」。去年四月底五月初,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訪問大陸並與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會晤並發表「會談新聞公報」後,兩台辦主任陳雲林受中共中央、國務院委托宣佈,大陸有關方面將於近期開放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此後,大陸方面一直以積極的姿態,在法律等方面逐步予以落實,並由國家旅遊局長邵琪偉親自率團前往台灣,就地勘探遊路線和了解台灣旅遊業的接待能力,還率先成立了受權談判團體。從而不但是為 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作好了法律、組織及專業技術準備,因此而使到台灣民眾感受到大陸方面的真摯誠意,而且也對台灣當局形成了較大的壓力。

  其實,台灣當局的「實幹派」,也未嘗不是對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議題暗中作出積極呼應。實際上,早在「胡連會」、「胡宋會」後不久,時任「行政院長」的謝長廷,就不顧民進黨內仍然彌漫的不滿「反分裂法」的情緒,進行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的研究工作,還派人到香港實地了解「個人遊」對促進香港經濟復甦的作用,及大陸遊客在香港的消費能力、購物習慣等。其幕僚還透過各種方式了解大陸遊客在世界各地的消費能力和購物模式。當得知大陸遊客在海外的購買能力已超越日本遊客,晉升榜首後,更堅定了「開放」決心,也獲得了陳水扁和「國安會」首肯。但正當要有所作為時,遇上桃園供水事件及高捷弊案,被認為時機未合,而未有來得及宣佈,就倉皇下台了。因此,蘇貞昌現在推出的政策措施,只不過是接過謝長廷早已擬好的計劃而已。

  既然如此,說不是蘇貞昌為了「反將北京一軍」,奪回主導權,可能還將會推出謝長廷在任時曾有所醞釀的更為進取的方案。那就是在確保台灣的「主權」與安全不受損害的前提下,允許大陸遊客乘坐包機直接飛赴台灣。這不但是方便大陸遊客,而且也是要保證常態化之後的兩岸包機的客源。倘是如此,兩岸之間為了爭奪主導權,可能各自推出更為進取的措施,就將形成良性競爭局面,直接衝擊陳水扁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並使廣大台灣民眾得益,有利於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