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不顧「倒扁」怒火燃燒正烈,分分鐘都有被呂秀蓮宣佈「阿扁停職,蓮已代之」、因而被迫逃亡的危險,也要乘搭「空軍一號」出訪人口總共只有三萬的帕勞和瑙魯,除了是要強調自己的「總統威權」,及避聽百萬群眾的「倒扁」怒吼之外,看來也是要藉著出席第一屆「中華民國」與太平洋「友邦」元首高峰會的機會,宣示其「外交」政策和策略進行重大調整的決定及其內容。
實際上,陳水扁昨日在「峰會」上致詞時,就強調台灣絕對不會在這樣的場合開支票,「我也沒有帶任何支票,從來沒有用過支票」,因為在一起不是要做開支票比賽,而是要建立可行長期的合作機制與發展伙伴關係,這是「峰會」的最大意義。他說,希望經由這次「高峰會議」,在醫療衛生、農漁業合作、替代能源、環境保護、經濟伙伴、社會文化、觀光資源、數碼政府等各領域,能達成的合作關係,使台灣與「友邦」的關係更為長久,為建立全方位整體發展計劃奠下良好基礎。陳水扁昨晚在帕勞宴請六個太平洋「友邦」的元首時,在再次強調他是去鞏固邦誼的、不是去發現金的同時,又大吐苦水,聲稱財政困難是小事,因為很多事情如果可以用錢解決,都好解決,像他自己遇到的困難,就是錢也解決不了的。似是向正在向他攤大手掌要錢的「友邦」元首們明說,他目前正在遭遇「缺錢」和「遭扁」兩大困難,泥菩薩過江,自顧不暇,還是以其他方式發展「友誼」為好。
這就顯示,台灣當局的「金錢外交」,將會被新的策略所替代。至於具體內容,除了是前述陳水扁在致詞時概括性地提出的八項內容之外,隨團出訪的黃志芳在昨晨「峰會」開會前也抽空向台灣媒體作了較為詳盡的透露。黃志芳說,台灣沒有本錢與中國從事金錢外交競賽,不是靠開大支票贏得「邦交國」信心,而是務實推動八大優先合作計劃,包括協助訓練司法人員,醫療衛生合作計劃,農漁業合作計劃,經濟伙伴計劃,再生能源與環境保護計劃,觀光計劃,南島文化計劃…等。
其實,這幾個月來,台灣政壇及「外交界」就在盛傳,曾任「外交部」基層官員,對李登輝執政時代農業技術、醫療衛生、行政培圳等援外計劃項目十分熟悉的黃志芳在出任「外交部長」後,就較為務實地檢討了台灣當局的「外交」政策主軸。黃志芳及其幕僚認為,由於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實力崛起,有能力加大金錢援外的力度,加上大陸立法機關對外交預算的審查只是履行個形式,使到外交開支可以不受監控,想怎麼用就怎麼用,因而可以得心應手。相比之下,台灣地區近年經濟不景,財政實力大為降低,捉襟見肘,再加上「立法院」藍軍「立委」對「外交」預算卡得很緊,致使「外交」經費枯竭。因此,兩岸「金錢外交」的優勢,已經發生位移,優勢已移往大陸一側,並已呈現出嚴重的「不對稱」局面。而且,近年台灣民眾對台灣被大陸「挖外交牆腳」,已不再象以往那樣「義憤填膺」,藍綠共憤,相反藍軍還暗中叫「爽」。如最近大陸與乍德建交,藍軍「立委」不但未有像「瑙魯斷交事件」時那樣與綠營「站在同一陣線」,向北京開火,相反還嘲笑陳水扁「外交失敗」,批評陳水扁當局不顧島內民生,向大平洋和非洲大灑無謂金錢,得不償失。而且更令陳水扁當局心寒和無奈的是, 泛藍群眾正等著看陳水扁當局「金錢外交」的失敗,並憧憬著二00八年「藍天換綠地」之後,北京兌現在「胡連會」和「胡宋會」中作出的「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的承諾,這樣就可藉著強烈的反差,凸顯藍軍優勢及綠營的無能。鑑於這種種政治現實,黃志芳及其幕僚們遂評估認為,台灣當局不宜再以「金錢外交」來與大陸作「外交競賽」,否則就是以自己的弱點來與大陸的強項硬碰。據說,這一評估,獲得陳水扁、邱義仁等具有「外交」決策權的高層的認可。
然而,台灣當局放棄「金錢外交」,並不等於是什麼事也不做。為了填補所留下的「真空」,據說黃志芳及其幕僚根據李登輝執政時代的經驗,及新形勢發展的特點,提出了「外交」政策和策略的重大調整內容。昨日陳水扁和黃志芳在帕勞有關「八大優先合作計劃」的宣示,就是針對南太平洋「邦交國」的調整內容。估計,台灣當局對中南美洲和非洲的「邦交國」和「非邦交國」的外交政策和策略,也將會是以「八大優先合作計劃」為主軸,但將會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有所調整。
其實,「八大優先合作計劃」,還只是微觀策略。不排除在宏觀策略方面,台灣當局還將會有出入意表的項目推出。比如,針對中國大陸有一百六十多個邦交國,及參加了聯合國及其屬下的各種國際組織,戰線很廣且很分散,即使有數萬外交幹部也難以應付每日繁重且繁瑣的外交業務;相比之下,台灣方面的「邦交國」較少,參加的國際組織也不多,「外交」官員相對充裕,就可以絕對數量上的劣勢化為相對數量上的優勢,對大陸外交戰線發動「麻雀戰」式的騷擾戰,到處「放火」,讓北京窮於應付,達到「四兩搏千斤」之效果。即使是自己沒有什麼收獲,也可讓北京疲於奔命。又如,有一些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甚至是政府間國際組織,如國際人權組織,世界監察組織等,大陸方面或是出於意識形態的自縛,或是因本身政治體制不符合此類國際性組織的會員資格,又或是因人手短缺而顧及不到,甚至是對其重視不足而未有參加,台灣當局就可乘虛而入,取代本應由中國大陸享有的席位,從而在「外交戰」上輕易地扳回一城。再如,在世界各地廣為結交具有政治潛質的在野黨領袖朋友,一旦這些「朋友」透過選舉而上台後,台灣當局就可不費吹灰之力,與其所領導的國家「建交」。這種花錢不多的「感情投資」比「金錢外交」要化算得多,而且因基於感情,也不易被北京「挖牆腳」。
因此,陳水扁和黃志芳昨日在帕勞的「外交宣示」,是一個重大政策調整信號,有必要及時捕捉、研究之,並設法因應,防制台灣當局在「外交」領域所發動的「不對稱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