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基金會日前宣佈,集科技、旅遊及區域科技會議中心功能於一身的澳門科學館建築設計,終於完成。業主方決定採用由三座幾何建築群組成的設計,這三座建築物分別為展覽館、天文館和會議中心。工程指標已經進行,預計在本月中就可完成審標,並盡快展開工程,可望於二00八年完工。
在當日的記者會上,沒有再提澳門科學館是知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的「封刀之作」。這就印證了本欄當年關於科學館「封刀之作未必是」的系列評議。實際上,就在貝聿銘二00二年四月下旬接受澳門基金會關於設計科技館的邀請,並宣佈這是他的「封刀之作」之後,緊接著他又前往其故鄉蘇州,於四月三十日晚簽下了為蘇州設計一座現代化的大型博物館的合約,並表示「能在故鄉與國內建築、園林、歷史等方面的權威合作,這是我最大的一次挑戰,也可能是我設計生涯的最後的一件作品」。為此,本欄曾質疑:究竟澳門科技館與蘇州博物館之間,哪一座建築物才是貝聿銘設計生涯的「封刀之作」/「最後一件作品」?真是令人抓不著頭腦。或許,這兩座建築物是「併列冠軍」,都是貝聿銘設計生涯中的最後一件作品。
現在,澳門基金會不再提「封刀之作」,似是也已經知道澳門科學館是其「封刀之作」之外,仍有一個「最後一件作品」。其實,澳門科學館是否是貝聿銘設計生涯中的最後一件作品,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澳門科學館的設計,能否恰如其分地體現澳門的特色,及適合澳門居民的使用習慣。當時,本欄就認為,貝大師散佈在世界各地經典之作,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其建築設計大師的榮銜是名符其實、名不虛傳,但類似香港中國銀行及巴黎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的外型景觀,卻未必能與澳門地區的建築特色和諧地融合;而香港中國銀行曲折隱蔽的入口,及北京香山飯店如同迷宮般的內部設計,也不一定能夠適合較為單純質樸的澳門居民的使用習慣。
實際上,貝大師的許多經典之作,都是以大玻璃、大金屬為特徽。而幾乎與此同時,澳門計劃以「澳門歷史建築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後來更是將「申遺」的內容,稱謂調整為「澳門歷史城區」。這種充滿「後現代」意識的大玻璃、大金屬,是否會與「澳門歷史城區」的氛圍及保護要求有所悖離?
看來,包括本欄在內的各方意見,貝大師是聽進去了。故此,澳門科學館的最後定稿方案,雖然仍然堅持了大玻璃,大金屬及幾何圖形的主軸特徵,但仍是根據澳門地區的特點,作了適應性安排。比如,科學館建築物主體與城市主幹道路之間,安排了面積為主體建築數倍的大綠地,使之與市區相隔開來。而且,主體建築的高度也有所控制。另外,科學館的所處方位也遠離「澳門歷史城區」。在此情況下,應可消除人們的疑慮。
既然澳門科學館是貝聿銘的「封刀之作」之一,看來他在設計時,或是提出設計意念讓其公子執筆時,確是花了心思的。因此,他提出了科學館的選址必須由他決定的先決條件,並選擇了新口岸新填海區對開海面填海造地。這就既可令澳門科學館成為「亞洲的悉尼歌劇院」,在「水中央」鶴立雞群,並成為澳門又一個地標型建築物,為澳門旅遊業增加一個新的景點。說不定科學館及其門前的綠地,還將會成為新娘拍婚紗照的最佳背景。
澳門科學館的興建,源自於特首何厚鏵在「二00二年施政報告」中關於「興建澳門青少年科技館」,「讓廣大青少年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開拓視野,領略不可思議的科學奧秘」的構想。但在幾經調整之後,最後定名為「澳門科學館」,亦即將其服務對象是面向青少年,調整為包括遊客在內的全民。為適應其定位的提升,科學館的功能也調整為兼具科普、旅遊及區域科技會議中心。而且,邀請貝聿銘任設計,這就將能有助於提升澳門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及提升澳門整體的科學教育水平。
以貝大師的功力,澳門科學館的設計根本無須花費整整四年的時間。現在看來,科學館的設計圖則直至如今才能定稿,很大的局限因素是在於要在不屬於澳門特區行政區域的海面上填海,必須得到中央政府的許可,而其審批過程又需時。但該填海規劃的提起,卻又使特區政府擁有了湖景大馬路對開海面進行填海工程,與科學館填海地「拉直海岸線」的理由,並趁熱打鐵地向中央提出「一籃子填海工程」的申請。實際上,目前就在澳(乙水)大橋兩側進行填海工程,使司法機關和廉政公署將會擁有自己的辦公大樓,並集中在一起辦公,及澳( 乙水)海底隧道也有了澳門落腳點。這也可算是澳門科學館對特區建設的附帶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