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主任陳雲林昨午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與中國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曾永權一行,就兩岸盡快開放旅遊、促進兩岸客運包機周末化等相關事宜進行了工作商談。也就是在這次工作商談中,中台辦接受了國民黨的建議,決定將原定十月中旬在台北舉辦的「兩岸農業合作論壇」,改在大陸舉辦。
現在回想起來,曾永權一行本月五日拜會「陸委會」,希望「陸委會」明確表述是否同意陳雲林赴台申請,是曾永權赴北京與陳雲林進行工作商談前夕,最後一次要求「陸委會」正式表態,是否同意陳雲林赴台。由於得不到明確答覆,並從「陸委會」繼續堅持必須「事前磋商」的態度中,判斷「陸委會」不准陳雲林赴台,從而使「兩岸農業合作論壇」在台灣舉行的可能「幾乎等於零」,因而才向中台辦建議,「兩岸農業合作論壇」改在大陸地區舉行。因此可以說,曾永權本月五日拜會「陸委會」,是一個關鍵時刻,可惜「陸委會」並未重視及珍惜這個「最後機會」。
實際上,本月五日距離「兩岸農業合作論壇」計劃舉行的十月中旬,只剩下一個月零十天。而按過往海峽兩岸分別籌辦類似的學術交流論壇的經驗,最少也要提前兩個月發函通知獲邀請人士,告知論壇舉辦的時間、地點,研討主論及主題,提交論文的截止日期,以俾獲邀請者及早做好準備。尤其是有些獲邀請者是大學教授,必須提前對其授課時間進行調整。而承辦方也須提前預訂場地、酒店客房,及企劃各項會務事宜。因此,一個月零十天已是「兩岸關係論壇」啟動實質性籌辦工作的「死線」。既然「陸委會」仍無明確表態,那就正如陳雲林昨日在工作商談開始前對記者所說的那樣,「時間實在是來不及了」。因此,就只能是「趨易避難」,再次象今年四月的國共「兩岸經貿合作論壇」那樣,由原定的台北移師大陸舉辦了。
盡管說,「兩岸農業合作論壇」未能按原計劃在台灣舉辦,可能會令中台辦感到失望,也使陳雲林無法實現其「內心一直很想去台灣」的願望;但真正在政治上遭受損失的,還是台灣當局。昨日,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郭震遠就指出,如果台灣當局同意陳雲林訪台,不僅是對兩岸關係發展非常有利,而且對陳水扁本人減輕一點壓力也有所幫助。而且也可為因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和陳水扁提山「一邊一國論」而形成的台海僵局找到解套的機會。但台灣當局卻是設置障礙,搞小動作,使到陳水扁失去一次可能給他減輕壓力的機會。
同意陳雲林赴台,將是台灣當局擺脫台海僵局的難得機會,其實這個道理連「陸委會」也很清楚。實際上,就在曾永權拜訪「陸委會」的當日,「陸委會」主委吳釗燮在美國華盛頓知名智庫威爾森國際學者中心演說後回答記者提問時就表示,台灣當局至今沒有拒絕陳雲林來台訪問,但兩岸雙方必須事先協商,並相互尊重,接著才能進行行程安排。但大陸方面的說法是「要事先答應,只做來訪安排的諮商」,這種方式台灣不可能答應。
吳釗燮透露台灣當局的策略底線,與本欄日前的分析,基本一致:「陸委會」並未關閉同意陳雲林一行赴台的大門,但卻要把此事的效益「最大化」,捎帶上「事前磋商」的「附帶利益」。前者是「最低目標」,後者則是「最高目標」。在未來一個月內,「陸委會」仍將會堅持「最高目標」。但到最後一刻,「陸委會」則可能擔心會因「貪大失小」,而白白錯失讓陳雲林赴台、在客觀上可為台灣當局「送暖」的難得機會,就會改為爭取「最低利益」,宣佈同意陳雲林赴台,並按大陸提出的方式進行事前磋商。
然而,可能是連自己也曾主辦過研討會活動的「陸委會」,忽略了籌辦此類活動的時程需要了,因而在把爭取「最高利益」的價碼要得過高的同時,也把其時程標定得太長,而忽略了曾永權拜訪當天已暗中發出的「死線」信號。因此,台灣當局是白白地糟蹋了這個送上門來的難得機會。這也使人慨嘆,「陸委會」諸公確是缺乏其前同僚邱太三關於「如是想讓其成事,再大的問題也是小事」的政治智慧,從而因「面子」問題而壞了實質利益。
不過,由於台灣當局要將陳雲林赴台事宜予以「效益最大化」的內容,除了是要促成海峽兩會恢復磋商之外,按照吳釗燮在華盛頓的說法,還有要求陳雲林在台期間,與他本人會面,及他本人還將提出訪問大陸的要求等。這顯然是「得吋進尺」,強人所難。即使是「陸委會」同意陳雲林訪台,北京還須審慎處理。這可能就是曾永權昨日向媒體說明「兩岸農業合作論壇」改在大陸舉行的原因是,「並不全然與陳雲林未能赴台有關」的玄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