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悖逆歷史規律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二十周歲,無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團體,都是屬於「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正當朝氣蓬勃、蒸蒸日上之際。然而,到今日就滿二十周歲的民主進步黨,卻是呈現一派焦頭爛額、日暮西山之態。這與民進黨剛成立時的披荊斬棘、銳氣難擋,六年前奪取台灣地區政權時的意氣風發、睥睨天下的態勢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語。民進黨在短短的六年間,就迅速沉陷,喪失了戰鬥力,也喪失了清廉改革理念,更進而面臨喪失政權的危險,正是其興也勃,其亡也忽,跳不出中國歷史上新興政權發展現象的怪圈。

其實,持平地說,打開一部《民主進步黨黨綱》,撇開其「台獨」理念部份,就如其黨名所揭櫫的「民主」、「進步」那樣,確是一個充滿民主、進步精神的政黨。它的「民主自由的法政秩序」部份的「維護人的尊嚴及基本人權」、「建立權力與制衡制度」、「肯定集會結社自由與自發性運動」、「保障新聞自由」、「法律應追求與實現正義」、「建立中立負責的行政官僚制」、「監督國家緊急權」;「成長均衡經濟財政」部份的「尊重私有財產」、「維持穩定中的經濟成長」、「促進充分就業」、「扶助中小企業」、「確保區域平衡發展」、「維護生態環境」、「公營事業開放民營」、「開發農漁業資源」、「健全財稅金融制度」;「公平開放的福利社會」部份的「建立公平安定的社會體系」、「追求福利國家更高境界」、「實現全民社會安全制度」、「提高勞工保護基準」、「公營事業建立生產民主制」、「疏散人口膨脹壓力」;「創新進步的教育文化」部份的「建立開放的教育體系」、「維護教育中立學術自由」、「兼顧現代文化與本土文化」、「充實文化內涵」等,處處閃爍著民主社會主義或福利社會主義的火花。實際上,在台灣地區的政治學教科書中有關台灣地區政黨「政治光譜」的圖表中,民進黨是被列為「左傾」政黨的,代表著草根階層的利益,是對代表著大官僚大資本家利益、「右傾」的中國國民黨的反動。它的創立歷史,就是反抗國民黨獨裁統治,爭取民主自由,實現平等社會的歷史,因此而獲得工運、農運、學運、環保等團體的支持。用句較為形象的話來說,如果撇除它的「台獨黨綱」,民進黨應當是在「政治光譜」上也同樣是列在「左傾」一側的中共的友黨或同路人,同樣是一股進步的力量。

其實,民進黨並非成立肇始就以追求「獨立建國」為職志。二十年前它剛成立時,民進黨與國民黨的主要矛盾,集中在改革與守舊、民主與獨裁等方面。因此,在民進黨的創黨元老中,就有費希平、朱高正、林正杰等人是著名的「統派」人士。而且,民進黨還曾積極推動兩岸關係積極開放,向「立法院」提交開放老兵返大陸探親的提案。不少黨員還身體力行,熱心幫助老兵返鄉探親。不少民進黨員或其支持者,還是最早一批到大陸投資的台商。華東水災時的積極賑災者中,也有不少是民進黨人。

然而,當李登輝借助民進黨的力量,將老一輩國民黨人打壓下去,並假借「實行民主政制」之名,施行「主權在民」的「獨台」政策,並解除戒嚴及黨禁、報禁,開放全民直選之後,民進黨的「爭自由、爭民主」訴求就失去了著力點。於是,原先是次要矛盾的「台獨」理念,就上升為主要矛盾亦即是黨的主要奮鬥目標。一批「統派」黨員因理念不合,已陸續退黨。此後,主張「台獨建國」的民進黨,就蛻化為「退步黨」了。

這個道理很淺顯:在中國的歷史上,凡是主張大中華一統的政治力量,就是進步力量;反之,凡是大搞分裂活動的政治力量,就是反動沒落力量,難以長久。這是歷史發展潮流,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民進黨從初成立的爭自由、爭民主的進步黨蛻化為後來的大搞分裂、「台獨」的反動政黨,也就逃避不了「其亡也忽」的歷史規律。再加上陳水扁上台後,背離該黨的「民主」、「清廉」傳統,大搞個人專制及家族貪腐,這就注定了民進黨的衰敗命運。

曾有民進黨人逃避這一政治現實,以中亞、東歐一些國家的分裂,視作「歷史發展規律」,並以此為民進黨的「台獨」政治主張辯解。但這些民進黨人似是並不了解,這些國家的分裂是屬於民族主義分裂,是世界現代史中第三次民族主義浪潮和宗教分離主義的產物。而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之間並不存在民族、宗教的問題,因為海峽兩岸均是以漢族為主,主要宗教也是佛教、道教。台灣地區根本就不存在著要從中國大陸分離出去的民族、宗教條件。因而民進黨的所謂「台獨黨綱」也就失去其正當性和合理性,必然要受到歷史規律的懲罰。

這就是為何剛年滿二十周歲,本應是正處朝氣蓬勃時期的民進黨,卻是走向沒落衰敗的主要原因。民進黨只有擺脫「台獨黨綱」,堅持其民主社會主義理想,才有機會浴火重生、重振威風,與中國國民黨形成正常的「政黨政治」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