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柯建銘肢體語言看民進黨內鼎沸切割情緒

在國親兩黨聯手下,前日台灣「立法院」院會以贊成一百零六票,反對八十二票,表決通過親民黨「立委」呂學樟領銜連署提出的「二次罷免案」交付全院委員會審查,並確定將在十月十三日再次投票決定是否罷免陳水扁。據台灣媒體報導,民進黨大黨鞭柯建銘在表決時竟「忘記了」按下反對票。

這個現象,引起了政壇人士議論紛紛:柯建銘的這一「失職行為」,究竟具有什麼意涵?有人認為,柯建銘向來對民進黨忠心耿耿,沒有理由會輕易讓「罷免案」過關,實際上當天民進黨團也發出了甲級動員令。故此估計,柯建銘當天是在場面混亂中未按下表決器。但也有人認為,柯建銘的這一舉動,是刻意為之,是他要藉此「肢體語言」,發出民進黨要與陳水扁切割開來,棄「帥」保「軍」的訊號。實際上,日前蘇貞昌擺明是要挑戰陳水扁的「威權」,繞過「總統府」和民進黨中央,邀請馬英九進行會商時,盡管「總統府」和民進黨中央對此「先斬後奏」有所不滿,但柯建銘卻站出來「護蘇」,聲稱既然蘇貞昌已有所動作,民進黨就沒有「不配合」的理由,更沒有本錢互相指責,團隊應當步調一致。他還呼籲民進黨全黨配合蘇貞昌的步調。由此觀之,在民進黨內其是在進黨黨團中具有較大道德及組織號召力的柯建銘,已經在扁游VS蘇貞昌及黨內改革派的對壘中,選邊站到蘇貞昌的一邊。

實際上,從種種跡象看,民進黨目前正在潛伏著分裂的危機,而分裂的爆發點,將會是在年底的台北、高雄兩市選舉之後。倘若民進黨敗選,黨內早已蟄動但又受種種因素限制而忍憋未發的改革力量,就將會跳出來指責陳水扁和游錫(方方土),必須分別負起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將陳水扁與民進黨分割開來,並擁戴蘇貞昌作為民進黨的「新共主」。向來忠誠於民進黨的柯建銘,看來也是其中的一員,因為只有「棄扁」,民進黨才有機會獲得新生。

這種「與扁切割」的暗潮,其實早已暗中湧動。許多較為清醒的民進黨人都認為,陳水扁弊案纏身,連帶可能影響今年底北高二市選舉、明年底「立委」選舉和二00八年「總統」選舉,以致使民進黨「長期執政」的意願幻滅,甚至是埋葬民進黨。為此,在陳水扁拒絕辭職下台之下,不少民也黨員都要求盡早進行下屆「總統」候選人初選,提早產生民進黨的「新共主」,以切開陳水扁與民進黨的關係。民進黨「立委」鄭運鵬就公開倡議,提前在明年三月一併進行「立委」和「總統」候選人初選,以因應新局。

而從民進黨目前的黨內態勢來看,在「四大天王」中,謝長廷似是己經出局,呂秀蓮則因黨內嚴重的「恐呂症」,難有機會出線。故此,現在就剩下了蘇貞昌與游錫(方方土)之爭。這也是近來游錫(方方土)改變了其過去一向以來較為溫和、持平的形象,不斷爆出「台獨」言論,及死忠「挺扁」的主要原因。--因為他要討好陳水扁及黨內深綠,冀求能得到陳水扁的加持,奪得黨內初選「出線權」。但在一連串弊案爆發,及「倒扁」運動方興未艾之下,民望已跌至十八趴的陳水扁,是否仍擁有黨內一言九鼎的號召力?不無疑問。說不定正因為黨員們出於對民進黨的千秋大業「成也阿扁,敗也阿扁」的不滿和忿恨,「恨烏及屋」,而致使已與陳水扁結成「命運共同體」的游錫(方方土),在黨內初選中敗下陣來。

倘此,蘇貞昌就將會成為民進黨的「新共主」。然而,正因為如此,才讓蘇貞昌強烈地驚覺到其實他正處於「危機四伏」狀態。--根據歷史經驗,陳水扁必將會鏟除威脅自己地位的實力人物。實際上,近來就有陳水扁要撤換「行政院長」,讓「獨派」元老陳唐山取其代之的傳言。

蘇貞昌為了自保,也為了救黨,頗有「先下手為強」的氣慨。--搶在陳水扁「下手」之前,促成「馬蘇會」,以形塑他是民進黨的「救星」、「新共主」的形象。即使是因此而引致陳水扁下定決心向他「開刀」,也可藉以引發黨內的普遍同情,使他站穩「新共主」的地位 。

在此險惡局勢之下,不排除蘇貞昌為了爭取黨內外更多的支持,將會搶在陳水扁「棄蘇」之前,運用「行政院長」的最後權力,全面落實「蘇修路線」,推行兩岸關係開放措施,宣佈與對岸進行大陸居民赴台旅遊談判,實行兩岸客貨運包機常態化,宣佈人民幣可在島內兌換,允許大陸民營銀行與島內民營銀行在島內合資開設新銀行,允許島內銀行在大陸開設分行,撤銷對大陸商品進入台島的限制…等。這樣,即使他被陳水扁攆下台,他也已成為「開放烈士」,獲得黨內早就擔心民進黨因實施「鎖島」政策而讓主張開放兩岸關係的馬英九「摁住打」的黨員的同情和支持,反而因禍得福。

因此,柯建銘「忘記」按下反對票,可能就是反映了黨內的這種即將爆發的要與陳水扁切割開來,及盼望催生「新共主」的強烈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