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內閣制憲改方案」的特色與意圖

正如本欄昨日所述,民進黨中央黨部政策委員會暨「憲政改造研議委員會」前日向民進黨中執會報告的「黨版憲改文本」,共分三大議題:一、「主權」議題--「國號」、「國體」、「國土」之定義;二、人權議題--國民基本權利保障;三、體制議題--權責相符之「政府」體制改革。關於第一大類「主權」議題三個方案的基本內容,本欄昨日已有扼要述評。

至於第二大類「人權議題」,主要有三方面:一、人民基本權利與義務;二、國民之參政權;三、基本「國策」。其內容與現行「憲法」相關規定相去不大,但強調了及新增了「直接民權」,實行「公投入憲」;成立「國家人權委員會」及定期公佈「人權報告」;明定公務員責任對「國家」賠償責任;賦予人民與「國會」共享「修憲」提案權,避免「憲改」遭代議機關壟斷;人民可提「修憲」原則創制權與立法創制案,連署提案成立並依「國會」三分之二同意後,交付公民投票複決;降低公投提案與成案連署的門檻等。

第三大類「體制議題」的變化較大也較複雜,共分「總統制與內閣別之中央政府設計」、「司法體系設計」及「中央與地方權限」等三個方面。

「黨版研議報告」在談到當前台灣地區「憲政體制」的困境時指出,過去「修憲」往往是為了因應權力的交換與妥協,片段式的「修憲」使整個「憲政」結構支離破碎、相互矛盾,導致當前政治亂象;「閣揆」同意權取消,使為「總統」掌握「閣揆」人事實權,但實際的政策及施政責任卻由「行政院長」承擔,權責不相符的設計嚴重違反民主國家中責任政治的道理;自「總統」採直選產生,加上取消「閣揆」同意權,使台灣地區「憲政體制」朝向「總統制」移動,但現行條文卻仍停留在「內閣制」的制度設計,使得整個制度既不象「內閣制」也不像「總統制」。

為此,民進黨版「憲改」文本突出了以下的特色:一、避免過去片段、零碎的「修憲」方式,提供整套的「總統制」或「內閣制」;二、參酌民主成熟國家憲政運作經驗,針對當前「憲政」矛盾之處,提供相對應的解套機制,並建立權責相符的體制設計;三、確立「中央」與地方政府之權力架構,包括建構完整司法體系,將考試監察兩院職權回歸行政立法兩權,精簡地方政府層級,明訂「中央」與地方之權限區分。

為此,「黨版憲改」文本分別提出了「內閣制」版本和「總統制」版本兩個方案,供民進黨中央選取。其中「內閣制」版本的特色是:「總統」角色徹底虛位化,不再擁有任何政治治理的權力;「國務院」負責實際的「國家」治理行為,「總統」提名「國務院總理」人選必須經過「國會」的同意,由「國會」的多數黨或多數聯盟決定「組閣」,即「多數治理,共識民主」;行政、立法合一,參照日本的內閣制,「內閣」成員需半數以上由「國會議員」兼任,也可以採用非「國會議員」的專業人士,但名額不應該超過「內閣」團隊的半數;引進德國基本法的「建設性不信任投票」及「信任投票」制度。

「內閣制」版本的要點為:一、「總統」選舉改採推薦委員會推薦、「國會」過半數同意的方式產生,任期恢復為六年,且不再設「副總統」,「總統」缺位由「國會議長」代理。

二、「國務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總理」、「副總理」應由「國會議員」出任,各部會首長、不管部會之「國務委員」,其中半數以上應由「國會議員」出任。

三、「國務院總理」由「總統」提名,經「國會議員」過半數同意任命之;被提名人未獲同意時,「總統」不再提名,「國會」應於十四日內自行選舉,以獲得過半得票者為當選,若未有當選者,「總統」應於七日內解散「國會」。

四、「國會議員」對「國務院總理」所提出的不信任案,必須在不信任案提議三日後,兩日內以全體「國會議員」二分之一以上選出新任「國務院總理」繼任人,才算通過這項不信任案;相對地,「國務院總理」也可以主動要求「國會」對其「內閣」進行「信任投票」,如果信任投票沒有獲得「國會」過半數的支持,「國務院總理」必須下台,同時提請「總統」解散「國會」。

五、明定「憲法法官」十五名,須經「國務院總理」提名,每隔六年任命七名或八名,須經全體「國會議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始得任命之。

六、廢除「考試院」,於「國務院」保留原來的「人事行政局」,並另設「文官委員會」,使「國務院」完整地掌理「國家」的人事行政業務。

七、為了避免「內閣制」行政與立法合一後,在一院制的「國會體制」下「國會」獨大的局面,缺乏外部的制衡機制,故特別強化公民投票的權利制度,以分享「國會」的「修憲」提案權及法律、重大政策議決權,讓公民投票成為公民的一種「參政權機制」,並以此制衡「國會」。

民進黨提出的這個「內閣制」版本,固然是含有整合、矯正現行「憲法」,摒除其不合理之處的考量,但也不容忽略其要「鉗制」馬英九的意圖。實際上,現在整個民進黨上下都認為,二零零八年「總統」大選馬英九贏的機會很高,如繼續實行現行的「半總統制」,整個台灣地區的管治大權就將落入馬英九的手中。為此,針對李登輝、王金平、宋楚瑜都「不爽」馬英九的現實情況,設計了「內閣制」,屆時就可由王金平主導,將中國國民黨內的「王派國會議員」,及親民黨籍「國會議員」、台聯黨籍「國會議員」,與民進黨籍「國會議員」統合起來,合組「多數聯盟」,實行「多數聯盟組閣」,以架空馬英九。由於在上述四股政治勢力中,可能是民進黨與台聯黨的「泛綠」「國會議員」人數比親民黨、國民黨內「親王派」的「泛橘」「國會議員」的人數還較多一些,這個「多數聯盟內閣」就基本上還算是「泛綠政權」。故此,屆時即使是民進黨失去「總統」大位,但仍等於是民進黨在繼續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