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國兩制」方針和「澳門基本法」的規定,澳門特區是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管轄下的地方政府,因而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管理與澳門特區有關的外交事務,予澳門特區可自行處理授權範圍內的對外事務。由此,澳門特區的所有對外事務操作,都是由中央政府授權和指導之下進行,並須符合中國政府的外交政策。
在此角度而言,中國澳門特首何厚鏵率團訪問越南,之所以能獲得美滿的成績,除了是越澳兩地都因彼此各方面的特點、條件,都十分相似,本身就有利於兩地的合作,及兩地政府都有著衷誠合作的強烈良好意願之外,很關鍵的一條,就是得益於中越關係的良好發展。
實際上,澳越關係的越伏,與中越關係的好壞,就有著密切的關繫。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當時的越南政府實行「排華」政策,驅趕當地華僑、華人,導致大批真假難民逃離越南,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對越實施自衛反擊戰爭時,澳越關係也跌到歷史低點。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越共總書記阮文靈與中共總書記進行成都秘密會談之後,越南政府以「同所有國家成為朋友」的外交政策,糾正其前任黎(上竹下尹)的一整套錯誤政策,中越關係又回到了「同飲一江水」、「同志加兄弟」的親密熱絡局面,而澳越關係也從曾因難民問題而顯得較僵的狀態中,走出了陰影,走向明朗化。
現任越共總書記農德孟和總理阮晉勇,更是越南高層領導人中的「親華派」。尤其是阮晉勇,向來對華態度友好,並對中國有很深的了解。他曾多次訪華,並在不同場面一再表示,希望不斷鞏固和發展越中友好合作關係,尤其是雙邊經貿關係。他指出,越共兩國國情相似,體制相同,經濟存在很大的互補性,希望雙方加強合作,相互學習,共謀發展。
更重要的是,在越共新一屆的中央委員中,有三分之一是中國廣西桂花育才學校的學生。而阮晉勇就是該校的高材生。出生於一九四九年十一月的阮晉勇,是越南革命者的後代,曾於少年時代被越共送到育才學校就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越南抗法、抗美戰爭激烈,越共領導人無暇照顧子女,一些烈士的後代也乏人照顧,於是中越雙方商定,在桂林設立育才學校,專門收讀這些革命後代。育才學校為越南培養了數千名優秀人才,許多學生如今已成為越南國家建設的棟樑之才。目前,在越南的國家機關中,共有二十多名部級以上幹部曾就讀於育才學校。阮晉勇就是傑出的代表之一。對於在中國求學的這段經歷,阮晉勇終身難忘。去年十月,他借赴南寧出席第二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之機,順訪了他的母校廣西師範大學(由育才學校改名擴建)。阮晉勇由於對華態度友好,當年越南領導集團推行仇華、挑華政策時,他就曾予堅決抵制。現在,他當選為越南第三把手--總理,就更有理由推行他的親華政策了。由此,中越兩國走上了全方位合作的道路,就連下龍灣的大型文藝表演,也是邀請導演過《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的張毅謀執導。
既然有著中越關係重度密月期的強大政治背景做「後台」,澳門特區政策抓緊機會,與越南發展全方位合作關係,相信就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當然,由於澳門與內地的情況有所不同,澳越合作方式也就無必要照抄搬內地的模式和做法,有必要創造出一個特別的「澳越關係」模式來。
其中可以作為切入點的,應是胡志明市(西貢)。這是因為,胡志明市長期處於當時的南越政府管治,並受到駐越美軍的影響,故即使是胡志明市解放,越南統一之後,它還保留某些資本主義元素。嚴格來說,其實越南也正在搞「一國兩制」--十七度線以南的國土尤其是胡志明市,在經濟領域所實施的是不同於越南北方的制度。既然如此,正在實施「一國兩制」的澳門,與越南南方就有著許多相似甚至是共通之處。搞好與胡志明市的雙邊經貿合作,將會使兩地的經濟建設如虎添翼,比翼齊飛。
(發自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