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五天的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已於昨日圓滿閉幕。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全面、深刻地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社會的性質和定位,強調全黨全國人民所要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 道路上,中共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它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把關於和諧社會的理念變成一種制度,將之提高到制度化的水平上。
「公報」並無明文點出當前威脅和妨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種社會政治因素。但經過細心認真的對比,我們卻又從「公報」的字裡行間,捕捉到當代影響構建和諧社會的種種負面因素。包括教育、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環境治理、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努力不夠或是發生較大差距。因此,「公報」號召人們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改革開放,堅持民主法治,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經濟社會發展主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公報」也談到了港澳問題。「公報」說,要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維護香港、澳門長期穩定繁榮,推進國家統一大業,堅持走和平統一發展道路。另外,「報告」又強調了海內外同胞關係的和諧,鞏固和發展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鞏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
盡管說,「報告」在提到香港、澳門時,是僅以「例牌式」的一句「維護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來「走過場」,但無可否認,當前社會上確實是存在著某些不和諧的現象,有的還很嚴重。如果不及時妥善處理,必然會嚴重影響維護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所需要的全方位努力。從中央的角度而言,港澳問題的核心是人心回歸。「一國兩制」是一項開創性的事業,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嶄新課題。要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動內地同香港、澳門和諧相處、共同發展。要全面認識和把握「一國」和「兩制」的關係,處理好「不干預」「有所為」的關係,嚴格按照憲法和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辦事,支持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切實用好屬於中央行使的權力,根據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推進香港、澳門政治體制發展,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香港、澳門事務。要重視和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加強內地同香港、澳門在經貿、科教、文化、衛生、體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使內地和香港、澳門的關係更加緊密、更加融洽。要增強廣大香港同胞、澳門同胞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增進香港、澳門各界促進發展、保持和諧的共識,發展壯大愛國愛港、愛國愛澳力量,實現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
從港澳特區政府的層面來說,就是要以民為本,著重從體制上、機制上保障社會公平,進一步縮小貧富差距,擴大就業,並在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等幾個重點領域率先推進改革,讓窮人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和發展成果。總之一句話,就是要在促進發展的同時,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
傳統愛國社團也不應缺席,應當積極響應特首何厚鏵在國慶酒會致詞時發出的呼喚,變革為大勢所趨,承擔為成功保證。變革和承擔,貫穿著新時代澳門特區社會建設的過程。只有共同的變革,才能使愛國愛澳事業適應新時代的挑戰,把握機遇,自我完善,與時並進,作出新的貢獻;只有共同的承擔,才能在迎接新挑戰的過程中,確保愛國愛澳事業邁向全面成功。只要變革和承擔成為我們統一的認識和實踐,就能抑制社會急速發展過程中的錯位、扭曲的現象,縮小社會的對立空間,避免出現重大的分化。一些潛伏性的社會矛盾,更應及時予以消除。因此,變革和承擔,正是澳門特區社會和諧的兩大支柱,成為和諧的質量保證和持續保證,亦是「一國兩制」邁向全面成功的基礎和條件。
在澳門特區構建和諧社會,同樣是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既然澳門特區與內地一樣,都肩負著構建和諧社會的的光榮任務,那就讓我們緊跟中央,支持何厚鏵施法施政;全面落實社會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促進以公平和進步為內涵的社會和諧,維護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讓絕大多數澳門居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