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陳水扁提出的「變更國土修憲案」,在大多數台灣民眾反對、美國施加壓力,尤其是在中國大陸「反分裂法」的震懾之下,不得不「虎頭蛇尾」地收縮了回去,但「台獨」分裂勢力仍不死心,仍要窺測方向,隨時準備再次反撲。昨日,陳水扁就順著「台獨」死硬分子辜寬敏架好的「梯子」往上爬,聲言要搞「第二共和」,就埋藏著「建立台灣國」的禍心。
事情是這樣的,辜寬敏昨晚在台北市晶華酒店擺設八十歲壽宴,他在宴中許下了「台灣正名」、「制憲」和「本土政權二00八年繼續執政」三願。陳水扁在致詞中則引用十年前辜寬敏「建立咱自己的國家」元旦感言,表示辜寬敏的理想是大家的理想;他要走的路,也是大家共同要走的正確民主之路。針對「憲改」,陳水扁拋出了辜寬敏的「第二共和」之說,希望大家共同思考。對於陳水扁引用自己的「第二共和」之說,辜寬敏則表示,「第二共和」即凍結現行「中華民國憲法」,由台灣人制定自己的「憲法」,名稱叫什麼都沒有關係。如果未來「國家」有辦法實行過去的「中華民國憲法」,再將它恢復,「但那是不可能的」。
陳水扁從「變更國土修憲」到調整為「第二共和修憲」,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這是因為,本月四日民進黨中執會討論民進黨中央政策會暨「憲政改造研議委員會」提交的「新憲法草案」時,由於其中的「A案」含有將「國號」改為「台灣共和國」,「國土」只限於台澎金馬地區的「實質台獨」及「法理台獨」的內容(按:詳見本欄十月五日述評),因而遭到蘇貞昌、謝長廷、柯建銘等黨內重量級人物抵制,認為現在提出「台獨制憲」方案,時機並未成熟,可能會引發政局更為混亂。在意見紛陳之下,當日的討論不了了之,交由下月初舉行的中執委會議再次審議。
明火執仗的「台灣共和國制憲方案」,連民進黨內也有人認為行不通。但曾猛拍心口聲稱要在二00六年進行「新憲公投」,二00八年實施「新憲」的陳水扁,仍然死心不息,怎麼也要落實他的「宏願」,在二00八年卸任時推出一部「新憲法」。但在「台獨憲法」行不通、單純的「技術性修憲」又心猶不甘的情況下,他就打起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主意來。正巧,曾經主張「第二共和修憲」的辜寬敏八十大壽,陳水扁就「靈機一動」,趁為辜寬敏暖壽之機,主動大談「第二共和修憲」,以求取得突破。而「第二共和」方案,正如辜寬敏所說,「名稱叫什麼沒有關係」,但須凍結主張「一中」和「國土」及於中國大陸的現行「中華民國憲法」,實則上是仍然掛著「中華民國」的羊頭,販賣「台灣共和國」的狗肉。
如果要比對的話,與民進黨中央政策會暨「憲政改造研議委員會」提出的、以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主張頗為接近的「B版」「修憲」方案頗為接近。而「B版」的「憲改策略」,據本月四日政策會向中執委會議所作的報告是:一、以「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精神為基礎,採取務實折衷方式,進行對於台灣主權現況的陳述;二、「國號」不變;三、不直接觸及「兩國論」入憲;四、依據「台灣前途決議文」之基本主張為敘述基礎;五、變更「國土」需符合「台灣前途決議文」中「住民自決」原則;六、在務實之中,求取對界定台灣「主權現況」的主動權;七、讓台灣外部與「國內」的阻力盡可能降低。
而「台灣前途決議文」的主張重點是:一、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二、台灣「主權」領域僅及於台灣金馬,台灣固然仍按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並不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片面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國兩制」根本不適用於台灣,台灣應?棄「一個中國」的主張,以免國際社會的認知混淆,授予中國併吞的藉口;三、台灣與中國應透過全方位對話,尋求深切互相了解與經貿互惠合作,建立和平架構,以期達成雙方長期的穩定與和平。
實際上,據筆者了解,民進黨政策會提出的三個「修憲案」中,「A版」是以民進黨「台獨黨綱」為基礎的「台獨」版本;「B版」是以「台灣前途決議文」為基礎的「獨台」版本;「C版」是技術性「修憲」版本。陳水扁的策略是,先拋出「A版」,以測試各方反應。若遭到反對,則擺出「接受批評」的「誠意」退而求其次,爭取「B版」過關,而「B版」也是他這次「修憲」的「底線」,不能再退讓。至於「C版」,則從來不在他的考慮之內。
果然,在本月四日中執會上,連民進黨內部也難以接受「A版」。既然如此,那就趁勢拋出以「台灣前途決議文」為基礎的「B版」。由於「台灣前途決議文」已成為民進黨的最新「黨綱」,相信黨內阻力不大;而由於它仍保留「中華民國國號」,估計美國和島內民眾也容易受欺騙。因此,估計下月初中執會討論的「憲改方案」,極有可能就是「B版」。這 也正是陳水扁藉著為辜寬敏暖壽,提出與「B版」相近的「第二共國憲法」的背景所在。
所謂「第二共和」,蔡百銓兩年前在《制訂新憲法,建立第二共和》一文中,就以「兩階段建國論」來定位之。該文指出, 陳水扁無法自外於島內外客觀情勢,「新憲法」如取名「台灣憲法」不但島內未具共識,也會招致列強壓力,造成內憂外患。「新憲法」八字還沒半撇,政局立即動蕩不安。未蒙其利,先獲其害,所苦來哉?理想主義者不妨採取「兩階段建國論」,把現階段「制憲」工作視為「建國基礎工程」,先建立內政新秩序,厚植「國力」,不必計較名稱,是為「第二共和」。第二階段則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在國際情勢一片大好之時,趁機「正名」與宣佈「獨立」。因此,「第二共和」可作為邁向「台灣共和國」的過渡階段,承先啟後,進可攻,退可守。
陳水扁要拋出「第二共和」,其本意就在於此。因此,「第二共和」也可說是「台灣共和國的初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