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七個土生葡人團體日前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努力爭取將「土生語」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將在明年初提交一份「土生語」申遺的工作建議書,之後各團體根據有關報告,開展「申遺」的工作。澳門土生教育協進會主席戴明揚表示,相信在中國中央政府、葡國政府、澳門特區政府、海內外土生葡人社群的熱心支持下,定可達此目標。
所謂「土生語」,是在其母語葡語的基礎上,經過數百年與華語的互相影響、借鑑、影響,而形成的葡萄牙語系中一種具有東方尤其是華南特色的語種。它源自於葡語,但詞彙卻比葡語更豐富,且擁有許多葡語中所沒有的特殊詞彙。它是中西方文化交匯、葡語東漸的成果,在全球語言領域中佔有一席地位。因此,將「土生語」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可見證中葡文化交流的歷史,又可加強澳門特區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有利於凸顯澳門特區的國際地位,值得支持。
「土生語」爭取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繼澳門與廣東、香港聯合向中央請求將粵劇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澳門的又一項非物質「申遺」活動。這兩項「申遺」活動,正好是各走「極端」,一是強調了中國的華南特色,一是凸顯了西方文化的東方式異化,正是各有各精彩。不過,以由西方人為主的十八名評委的愛好習慣定見看,可能「土生語」更迎合他們的「唯西方文化為中心」心理:它是西方文化傳播全球各地的見證。何況,「澳門歷史城區」的「申遺」成功,強調了東西文化交匯,而「土生語」則可在「非物質」領域與之互相輝映,在「物質」與「非物質」之間取得統一。
當然,粵劇由於具有地方特色,其唱腔及古裝戲服可能也會令西方評委感到好奇、神秘,也將會引起他們的注意。但奈何粵劇這種地方戲種,與中國境內其他各種地方戲種的「同質性」太高,再加上已有昆曲「申遺」成功,將可能削弱粵劇成功「申遺」的機率。
「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這一概念,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廣泛徵詢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提出的。一九九七年十一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九次會議上通過了建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決議。至此,「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正式定名在聯合國的文件當中。二零零一年,宣佈了第一批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共十九項。二零零三年十月,教科文組織又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確認了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概念來替代「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並設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同時,在等待正式實施的過程中,教科文組織繼續以兩年一次的進度評選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二零零三年、二零零五年分別評選出二十八項和四十三項。至二零零五年十一月,教科文組織共宣佈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九十項,其中包括中國的昆曲和古琴等。下一次評比,是在二零零七年的十一月,不知「土生語」是否能趕及此次評比?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的條件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按照這個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幾方面:一、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二、表演藝術;三、社會風俗、禮儀、節慶;四、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五、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土生語」似是以第一點作「申遺」依據。
按照「澳門基本法」的規定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精神,「土生語」申遺,必須以國家為單位申請,也可跨國聯合申請。為了加大「申遺」成功的保險系數,最好是由中國與葡國聯合申請。如有必要,還宜爭取到巴西、秘魯等有澳門土生葡人移居前往定居生活的國家的連署「背書」。這種「跨國大兵團聯合作戰」方式,體現「國際合作」精神,較為容易打動十八名國際評委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