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瑜以個人參選台北市長的權謀與利弊

宋楚瑜參選台北市長,並沒有以親民黨提名名義,而是以無黨籍人士亦即個人身份。實際上,他在報名登記之後,已將親身黨的黨務交給副主席張昭雄代理。宋楚瑜這樣做,是打出了「不問藍綠,只講能力」的口號。這倒是符合他個人行政能力強於連戰、馬英九的可恃之處,也避開了他在泛藍陣營中支持率較低的弱點,可算是「揚長避短」的戰術手段。或許,宋楚瑜的這一招,確是能吸引到厭倦了政黨惡鬥,希望能有一名行政能力較強的新市長治理好台北市政的選民的支持。

然而,宋楚瑜的「不問藍綠」之說,並沒有很強的說服力。這不單止是由於他本身的「深藍」背景,已根本無法洗脫,早已深深地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之中,而且就在「倒扁」運動中,他每天晚上都到靜坐現場「報到」,儼然是「倒扁」行動的「夜間總指揮」,在「雙十天下圍攻」當日,他還身穿紅西裝出席「雙十大會」,並帶頭發難,與「挺扁」人士和維安人員糾纏,此場景已因電視直接轉播而傳遍千家萬戶。「雙十」後,他又領導親民黨「立委」要發動「倒閣案」,還嚴厲地批判不配合「倒閣」的馬英九。因此,他的所謂「不問藍綠」之說,並不能讓人們信服。相反,還會令人將之與其過去「大內高手」、「權謀」的固有形象掛聯起來,互相印證,更使人認為他此舉又是「權謀之作」。因此,所謂「不問藍綠」之說,可能將會弄巧反拙。

然而,「只講能力」,卻的確是能打動人心。其一,是宋楚瑜在台灣省主席和台灣省長任內,確實是勤政廉政,政績裴然。以他的行政能力,當好一名台北市長是綽綽有餘。其二,馬英九在其兩任台北市長任內,政績平庸,拿不出什麼可以讓人印象深刻的政績。尤其是他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之後,為了黨務而疏略了市政經營。更因在「倒扁」運動中,他作為最大在黨主席,應當支持並領導「倒扁」運動,與他作為台北市長,卻必須 負起維持秩序,防制「倒扁」運動脫序失控的責任,角色矛盾尷尬,進退失據。宋楚瑜不以親民黨主席身份參選台北市長、就頗有反襯馬英九在野黨領袖與市長「臘燭兩頭燒」之意涵。

宋楚瑜不以親民黨身份參選,可能還有另一層用意,就是要破釜沉舟,參選到底,拒絕進行國共兩黨的黨協商。因為他是以個人身份參選,而無須對親民黨負責,親民黨的政令也約束不了他,這就使國親兩黨協商發揮不了用場。倘若馬英九一定要與他協商,那就只有以個人身份為之。而在政壇上,宋楚瑜的資歷當然比馬英九要老得多,這就形成了「居高臨下」、「老哥教訓小弟」之勢,咄咄迫人,使宋楚瑜掌握到討價還價的最高本錢。倘是政黨協商,作為成立時間短、政治實力也相對較弱的親民黨,當然是必須謙讓於國民黨。因此,在此意義上,宋楚瑜也同樣頗有「揚長避短」的戰術運用。

盡管如此,正如「針無兩頭利」的道理,宋楚瑜以個人身份登記參選,可能也將會面臨某些困境。其中最為傷害親民黨的,就是他不能發揮「母雞帶小雞」的效應。也就是說,他不能以親民黨主席及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的身份,為親民黨提名的台北市議員站台助選,而只能是單純地為自己競選拉票。而且,由於他是台北市長候選人,也根本不可能「撈過界」,跑到高雄為黨籍高雄市議員候選人助威吶喊。或許,經此一役,宋楚瑜將會葬送掉親民黨在台北、高雄兩市的市議員陣地。

其實,親民黨的台北、高雄兩市市議員陣容,本來就就較為脆弱。高雄市是民進黨大本營,親民黨在民進黨與國民黨的夾攻之下爭取議席並不容易。而在台北市,也因原來「橘皮藍底」的黨籍市議員紛紛「歸隊」,再加上王育誠的「腳尾飯」事件挫傷親民黨市議員形象,親民黨要發揮的空間也就不太。既然在四年前的選舉中,宋楚瑜貴為第二大在野黨的主席,急到要下脆求票,才掙得幾個議席,那麼,如今他卻是要以個人身份參選台北市長,自顧不暇,又不能對親民黨籍市議員候選人發揮「母雞帶小雞」作用,故親民黨的市議員選績,即使不能以「一敗塗地」來形容,恐怕也將會並不樂觀。

因此,宋楚瑜不以親民黨身份參選台北市長,表面看是權謀十足,但卻很有可能「聰明反被聰明誤」,落得個弄巧反拙,市長與市議員兩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