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設發展辦公室公佈軌道捷運系統深化研究方案後,尚未待到正式諮詢期的開展,就已引發本澳居民以至外來遊客的熱烈討論。綜合各方面議論,大多數人都認為澳門必須興建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並贊同這個「深化研究方案」。當然,也有建議政府在這個首期工程方案取得經驗後,盡早研究並實施進入並貫穿居住區的軌道交通系統線路的。由此看來,在即將開展的諮詢民意工作中,已經吸取了居民對前面兩個方案的意見和建議的這個「深化研究方案」,獲得多數市民贊同的機會極大。在此情況下,政府就應當機立斷,既要尊重及參考小部份持異議市民的不同意見,將方案調整修改得最接近最大民意公約數,又要議而即決、決而即行,不能因有少部份居民反對而猶豫不決,錯過發展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最佳時機。
「深化研究方案」得到大多數市民的贊同,既在意料之內,也有一點是在意料之外。在意料之內的,是因為幾家大型賭場酒店陸續開業,及實施內地居民以「個人遊」方式旅遊港澳後,來澳旅遊的內地居民越來越多,而且也因「東方拉斯維加斯」的美名,吸引到不少外地遊客來澳觀光。這就使到面積不大的澳門,形成了「塞人」的奇特現象。再加上一大群青、中年人士加入博彩業大軍後,較高的薪酬收入使到這些「新荷官」圓了「有車一族」之夢,這兩年大量新車落地,匯入了市面的滾滾車流之中,使到各街道的塞車現象更為嚴重。人塞車也塞,公共交通工具中的巴士行速如龜爬,的士不願進入舊市區,旅遊巴士更是寸步難行。在此情況下,就凸顯了建造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此方案一公佈,當即受到各方歡迎。這與前兩個方案公佈時,因當時的市面交通問題尚未有現在這麼嚴重,再加上部份居民對造價及營運等有疑慮,而致異議較多的情況,形成了強烈反差。
也正因為是前兩個方案「不得善終」,而「深化研究方案」則異議較少,使到若干「凡事反對派」大感意外,甚至以「陰謀論」來質疑之。實際上,網絡上就有言論質疑:政府是故意等到市面交通問題嚴重之時,才公佈新方案,使之得以「渾水摸魚」過關。這種言論,已超逾了依法監督政府施政的範疇,也不符公正持平批評政府施政的原則。
在議論中,有兩個觀點,雖然並不屬於「凡事反對」,而是在基本肯定「深化研究方案」的同時,提出了不同意「深化研究方案」的具體內容的主張。其一是輕軌的離島路段,應走入地下(即地鐵),其二是認為高架將會影響景觀。我們尊重這些人提出不同主張的權利和做法,但卻又認為這兩種意見或主張,有不夠科學化及不符實事求是精神之嫌。
實際上,按照城市軌道交通的理論和實踐,在專業領域,高架輕軌與地鐵的區分方式在於運量的不同。高架輕軌指每小時單向運輸量少於二萬人次的軌道交通系統,而地鐵則適合於每小時單向運輸量大於二萬人次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而依照歐美國家發展的經驗,在一百萬人口以內的城市裡,高架輕軌便能夠成功地營運,一百萬人以上的城市才適合發展高運量但昂貴的地鐵系統。《中外城市知識辭典》則指出,由於地鐵工程艱巨,建造費 用大,一般在每小時單向運送客流量在一點二萬至二點五萬人、要求速度在每小時四十公里以上的,方可考慮修建地鐵。未達上述數值者,則宜考慮高架或地面輕軌。
台灣地區有關都會大眾運輸系統的指引,則依據運輸能力大小分為「高運量捷運系統」、「中運量捷運系統」及「低運量捷運系統」、「傳統公車(巴士)」等。其中「高運量捷運系統」包括地下化與高架化專用的路權型式,列車車廂較寬、車廂節數多、多採用一千四百三十五mm標準軌距及重軌……等,故運輸能量可以很高,所以俗稱地鐵、重軌或重運量捷運……等,例如台北捷運的淡水線、新店線、高雄捷運的紅線、橘線……等均是。「中運量捷運系統」則定義廣泛,通常只要單向運輸能量介於六千人次/小時至二萬五千人次/小時,不論是採用何種型式均可稱之。一般常見的型式有:地面與高架混用的軌道運輸系統、膠輪混凝軌電車、輕軌捷運系統……等。例如台北捷運木柵線採用的馬特拉VAL256型,改西節連結行駛者即屬中運量的一種。單向運輸能量為五千或六千人次/小時以下的捷運系統則可稱為「低運量捷運系統」,例如單軌捷運、地面有軌電車或馬特拉VAL256型兩節一組行駛者、公車捷運系統……等。「傳統公車」系統則是最常見的大眾運輸工具,因為沒有捷運的快捷功能,故通常沒有被考量列為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一支。
比照於「深化研究方案」的最高載客量單向每小時的八千人次的規模,當然是以高架輕軌較為適合。如果花了巨大投資額興建地鐵,只是為了滿足較小規模的運量,無疑是「大炮打蚊蠅」,造成巨大浪費,當然也包括開挖地鐵造成市面交通大混亂、地質及街道形態複雜而致工期延宕等的社會成本浪費。
實際上,台北幾條捷運路線,在走出市區進入郊外,如紅線的自圓山站至淡水站,藍線的台北縣境內線路,還有正在興建的內湖線的北部線路……等,都是由地下「鑽」出地面或高架,北京地鐵的五號線亦即近郊線,也是高架。比照之下,就可顯見澳門捷運的離島段應是地鐵之說,與上述經驗相悖。而且尚未將離島沿線多是填海地,開挖地下隧道將會遇到的技術難題更多,包括地質鬆軟、地下水滲漏等問題,更形複雜。
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旅遊介紹宣傳品都指出,旅客乘坐當地的高架輕鐵,可沿途遊覽沿途景觀。而澳門有人卻認為高架輕軌將影響景觀。不知那一種說法,才較為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