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自由民主聯盟」的第五十二屆會員大會,本月二十八、二十九日在新西蘭的奧克蘭舉行,總共有來自十六個亞太國家和地區的四十五名代表與會。這次會議的議題,除全體會議討論「促進亞太地區的民主、繁榮與人權」之外,還針對「回應少數族裔疑慮」及「資源和繁榮」問題進行分組討論。在閉幕式上,由該聯盟秘書長、「台獨教父」彭明敏主持通過的「會議公報」聲稱,鑑於台灣在亞太地區民主化上扮演的角色,國際社會應持續關注台灣海峽的和平。公報還聲稱,「應該讓台灣加入聯合國」,並呼籲國際社會協助台灣取得世界衛生組織及其他國際組織的正式會籍。
此一事態顯示,民進黨當局繼在島內政治領域上的「地方包圍中央」戰略得以成功實施之後,又在國際事務領域上採取「以非政府組織包圍政府間國際組織」,「以非政府組織包圍聯合國及其專業機構」,及「以各非邦交國在野黨包圍執政黨」的戰略,正在逐步落實推行。
就以「亞太自由民主聯盟」而言,參加該「聯盟」的澳洲、裴濟、印度、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西蘭、珀勞、菲律賓、新加坡、中國台灣、泰國、土耳其、美國、越南和泰國的國家或地區的政黨,大多是在野黨。但在西方民主的選舉制度之下,正在以台灣地區的民進黨為榜樣,爭取透過選舉成為執政黨。倘此,民進黨當局就可藉著在「亞太自由民主聯盟」中與之結交的關係,爭取這些政黨執政後的國家與民進黨當局「建交」,並敦促其落實「聯盟」會議的決議,以國家名義進行幫助台灣當局加入聯合國及各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活動。
實際上,作為民進黨當局「以非政府組織包圍政府間國際組織」中的重要一環,「政黨外交」是陳水扁透過「NGO」參與國際事務的「捷徑」。據此,民進黨國際事務部加緊活動,於二零零二年九月二十八日正式加入了「自由進步黨國際」(即「LI」,又稱「自由黨國際」,台灣譯作「國際自由政黨聯盟」),使民進黨成為繼菲律賓自由黨和斯里蘭卡自由黨之後,第三個加入「LI」的亞洲政黨。作為「LI」的區域合作組織的「亞洲自由民主聯盟(CALD),出於抬升其自身「地位」的考量,於二00四年五月滿足了陳水扁以「國家元首」身份出任其為期兩年的輪值主席的要求,並將其執委會安排在台灣地區召開。當時,民進黨中央國際事務部發出的「採訪通知」就聲稱,「這是亞洲自由民主聯盟創立以來首次有國家元首兼任輪值主席之職」。對此,陳水扁是沾沾自喜的。他在二零零二年八月間確知自己可在其「總統」任期內出任「CALD」輪值主席後,在接見菲律賓自由黨主席阿巴德和德國諾曼基金會常駐菲律賓代表梅納斯時表示,自他接任民進黨主席後,即積極努力推動「政黨外交」,以彌補台灣正式「外交」的不足,並希望「政黨外交」與「政府外交」兩者能相輔相成。
民進黨當局「以非政府組織包圍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戰略」,形成於二00二年,但在最近才正式成為「外交戰略」。早在二零零二年初,陳水扁的「智囊」人物就曾在一份報告中,建議台灣當局盡量設法加入一些北京並未加入的非政府間國際組織(NGO),尤其是在人道救援領域的組織,以圖爭取到國際社會對台灣當局的同情和支持。為此,陳水扁於當年九月八日主持召開的「三芝會議」所作出的「十項結論」,與非政府間國際組織有關的就有三項。其中第一項是「盡速成立台灣民主基金會」;第二項則是推動建立「亞太民主合作論壇」,以配合「民主基金會」的成立,盡速促進「亞太地區民主同盟」的成立;第三項是「推動台灣成為國際NGO的亞太據點」,「外交部」須將之列為工作重點持續推動。另外,「外交部」也要加強培訓「NGO」從事國際事務的人才,提早規劃未來數年內重大國際非政府間組織活動。
為此,時任「外交部長」的簡又新於同年十月三日向「行政院會」作題為《中華民國非政府組織(NGO)參與國際事務現況及展望》的專題政務報告聲稱,隨著全球化腳步及公民社會的成形,外交事務已不再由傳統的政府及政府間國際組織專美,「NGO」在國際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日漸舉足輕重。而台灣當局已加入的「NGO」共有二千零七十三個,參與範圍甚為廣泛。「外交部」自兩年前成立「NGO委員會」以來,所輔導或協助參加的非政府間國際會議計有二千七百八十二次,國際活動計有六百零五次,幾乎涵蓋所有領域。迄今已有「亞太區貿易便捷化與電子商務理事會」、「國際飛行眼科醫院」、「國際志願服務協會」及「國際透明組織」等四個重要國際「NGO」在台灣地區設立分會,曾獲得一九九九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無疆界醫師組織」當年也兩次派員到台灣評估設立分處事宜。
為此,「外交部」每年度編制財預算時,為「台灣民主基金會」編制一點五億元的「基金」,還為「世界自由民主聯盟」和「亞太自由民主聯盟」等七家單位提供一點一三億元的活動經費。就在這次「亞太自由民主聯盟」的年會上,彭明敏還不打自招地聲稱,「亞太自由民主盟是我國歷史最悠久也是最大的非政府組織之一」,自揭了台灣當局才是「亞太自由民主聯盟」的御用工具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