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何厚鏵在明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八項「施政專題」中,有一項是「支持中小企發展」。他指出,政府將致力加強統籌,在現有行政架構中設立「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以更加全面地、直接地聯繫中小企業,為中小企提供更加到位的、「一站式」的服務,共同對市場作出更快速和準確的回應。除了重點緩解人力資源緊缺問題之外,政府還將透過各個環節的努力,更有效地支持中小企的發展。這些措施,包括協助中小企業獲得融資貸款,協助中小企主動利用澳門的區域性服務平台優勢,抓緊時間開拓境外市場,協助中小企實現技術、管理方面的提升等。
在澳門經濟急速發展及結構轉型的過程中,澳門的中小企業首當其衝地受到了嚴重衝擊。由於數家大型賭場陸續開業,吸收了大量人手,使到中小企面臨空前的人力資源短缺危機。由於「過江龍」地產業者「惡炒」澳門房地產而扯高舖租,使到不少中小企業尤其是特色名店捱不起貴租而只好被迫「執笠」……。可以說,中小企業者也是並未能享受到經濟發展成果的市民中的一員。因此,近年各方面人士及社會輿論在談論澳門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時,中小企問題往往被列為其中的一項。尤其是在何特首作「施政報告」前夕,為中小企「發聲」,及渴望「施政報告」能重點解決中小企困難的呼聲,也就特別強烈。
何特首和特區政府已經把握到群眾的這一呼聲,並予以高度重視。因此,把支持中小企發展列為特區政府「勇於變革,共同承擔」的二零零七年八個「施政專題」之一,也提出了若干具體可行措施。其實,早在何特首作「施政報告」之前,行政會就提前落實了「支持中小企發展」中的「協助中小企業獲得融資貸款」措施,由行政會通過了「中小企援助計劃行政法規」的修改討論工作,將中小企申請援助款項的上限由十萬元提高到三十萬元,還款期由六年延長至八年。而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中首次提出的在現有行政架構內設立「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則是在行政架構中設立了專門處理中小企業問題的機構,使到特區政府所有支持中小企發展的措施,都有專門機構去執行,都有專人去管,避防出現「政策再好,也無人執行、難以落實」的情況。
相信,何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幾項支持中小企發展的措施,是在聽取了澳門各界社團、人士尤其是澳門中小企業協會的意見和建議之後,結合特區政府「以人為本」及「勇於變革,共同承擔」施政理念及通盤考量而作出的,因而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也將能收到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相信,這個「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能夠幫助其中一些有潛質的中小企創新發展壯大,也能鼓勵本地青年和外來投資者創辦新技術、新項目的中小企業,亦能扶助一些經營困難的中小企走出困境並自我提升,以適應急劇轉變的經濟發展形勢。
中小企問題是兩岸四地都遭遇到的問題。但相對地,由於社會制度、經濟發展軌跡等因素,澳門地區的中小企經營發展情況和所面對的困難,與台灣地區的中小企業頗為相似。實際上,與澳門中小企在澳門經濟發展過程中曾起到重要作用,曾一度是澳門經濟的支柱力量一樣,台灣地區的中小企業也是台灣「經濟起飛」的締造者。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台灣地區傳統中小企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面向國際市場曾經取得了世界觸目的輝煌成就。但後來由於對中小企業「質的飛躍」的必然性認識不足,台灣地區中小企業陷入了「內外夾殺」的困境之中,作用減弱,地位下沉。台灣當局隨即對中小企業的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為「轉型」所付出的犧牲努力都是在為中小企業「質的飛躍」,亦即由「傳統」到「新興」的轉變積聚實力,使到中小企業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所謂「質的飛躍」,是指中小企在要素構成、經營方式和組織方式上根本性的變革。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力工資的上漲、土地等資源價格提高、環保要求趨於嚴格是必然的趨勢,中小企業通過「質的飛躍」,通過協作關係體系的建立降低成本,通過要素構成的質變提高技術能力。為此,台灣地區當局的經濟行政主管部門,主導建立了生產技術輔導體系、品質提升輔導體系、研究發展輔導體系、工業安全輔導體系、污染防治輔導體系、市場行銷輔導體系、經營管理輔導體系、財務融通輔導體系、資訊管理輔導體系以及互助合作輔導體系,還在「經濟部」內設立了「中小企業處」,其職能包括:一、中小企業發展計劃及法規之擬訂事項;二、中小企業輔導、考核事項;三、中小企業調查、研究事項;四、中小企業生產技術改進、訓練及相關事項;五、中小企業經營、管理的改善及融資輔導事項;六、其他有關中小企業發展輔導事項。此外,考慮到中小企業在資金、技術、資訊獲得等方面綜合能力的不足,「經濟部」還成立了「馬上解決問題中心」,對中小企業在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輔導,並專門受理中小企業的各種求助及申訴案件,提供適時有效的服務。
撇開「統獨」和意識形態問題不談,台灣地區在輔助中小企業方面的經驗,是值得學習借鑑的。澳門特區適宜透過一些民間社團如澳門中小企業協會、澳門中華文化交流協會等,前往取經學習,供澳門特區政府在加強扶助中小企業時參考,並根據澳門地區的實際情況,制訂出更多更好的新措施,幫助中小企業實現由「傳統」到「新型」的「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