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通貨膨脹:澳門元矮人(民幣)一截 另類通貨膨脹:澳門元矮人(民幣)一截

果然是不同凡響,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向立法會提交的「經濟財政範疇施政方針」及向立法會所作的「施政方針」引介發言,無論是其實質內容,還是其文字功力,都受到議員及外間的普遍贊賞和肯定。但百密一疏,盡管在「施政方針」中,對未來一年澳門經濟將會遇到的困難和矛盾,如龍頭產業高速增長與部份行業發展相對滯後的矛盾;經濟快速發展與營商成本上漲而加劇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的矛盾;整體就業狀況改善而結構性失業問題依然存在與人力資源短缺難以滿足經濟持續發展需要的矛盾;引進外資和外來人才與本地企業和人才而對愈來愈大競爭壓力的矛盾;經濟快速發展與現行的法規、制度、管理理念及經營模式不相適應的矛盾;……等,學足了當年毛澤東主席在《論十大關係》中所採用的對立統一規律方法,也回應了胡錦濤主席關於「長期以來形成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矛盾依然存在」的警示,但偏偏就遺漏了當前內地人民幣不斷升值,對間接與美元掛鈎的澳門元形成了極大的貶值壓力,因而導致澳門營商成本和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受到「通貨膨脹」負面影響的問題。

實際上,就在譚伯源司長向立法會作經濟範疇「施政方針」引介發言,並與議員作辯論的當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創下新高,導致人民幣兌港元現鈔價跌破「一比一」,亦即是港元幣值在近十年來首次「陷落」,跌到低於人民幣幣值,因而使澳門元幣值進一步與人民幣幣值拉開距離,使到近年來已從高於人民幣幣值跌為低於人民幣幣值的澳門元,再次「大出血」。也就是說,澳門元已「矮人(民幣)一截」。而據金融學者分析,由於內地經濟過熱,而美國經濟疲軟並大量拋售美元,再加上中美貿易出現較大順差,導致美國持續向中國施壓。美國財長保里森下月訪問中國時,預期還將會對人民幣匯價加快升值發表言論。而中央也已決定以後每年人民幣升值百分之三。因而估計最遲在二零零七年底人民幣兌美元將會升至七算水平,遠遠拋離港元兌美元七點八算市價。拆算起來,屆時一百元澳門元,可能兌換不到九十元人民幣。

人民幣持續升值對澳門民生的直接影響,是澳門居民到拱北消費時,當地商家已經拒收澳門元;即使是有收受的,也要澳門居民每百元澳門元「倒貼補水」三至五元。而在一年之前,澳門元不但是頗受歡迎,而且當地商家還須向澳門居民「補水」。以每月澳門居民在拱北消費達十億元計算,這方面的兌匯損失,高達八千萬元,人們都不禁大嘆一聲「銀紙唔襟使」、「肉痛」。而對營商人士而言,由於澳門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商品,如糧食、疏菜、副食品,以至食水……等,以及部份電力,還有建築用的水泥、河沙、碎石等,大多是由內地輸來,人民幣升值後,必然會影響營商成本大升。

當然,以「一分為二」觀點看,人民幣升值也並非全然是壞事。首先,它將鼓勵更多的內地居民來澳門旅遊消費;其次,目前以內地遊客為主要銷售對象的商店,如金舖,手信店等,可能生意會越來越紅火;再次,經「CEPA」途徑銷售到內地的澳門產品,將獲得更高的利潤。但畢竟澳門與內地的貿易,是由內地輸澳的貨值,遠遠高於澳門輸出內地的貨值;再加上由於受種種因素的限制,如澳門工業北移後,本地已無多少可發出「產地來源證」的工業,因而使到「CEPA」的優惠未能用好用足用活;而金舖、手信店的營業額,也只佔全澳零售業總額的很少一部份;故而澳門的所「得」,仍是遠低於所「失」。尤其是絕大部份澳門居民每日用於「吃」方面的消費用品,大多來自內地,人民幣的升值就將使他們感受到通貨膨脹的「切膚之痛」。  

早在去年七月人民幣開始升值之時,就有人提出澳門元應與美元間接脫鈎,而與人民幣掛鈎。從理論上說,此議有一定道理。因為澳門元現今是堅挺貨幣,不但有強勁的經濟發展狀況及政府財政盈餘作後盾,而且也有充裕的外匯儲備作支撐。澳門元與本身經濟發展狀況比澳門較為遜色的香港所發行的港幣掛脫,就已脫離了澳門的實際情況。澳門元因港幣與美元採聯繫匯率而間接地與經濟發展疲弱的美國所發行的美元掛鈎,就更是違背經濟規律。但問題是,人民幣至今仍不是可在國際貨幣市場自由兌換的貨幣,故澳門元在與人民幣直接掛鈎後,可能會對依「澳門基本法」規定可「自由兌換」的澳門元,在國際市場上的流通造成一定的影響。

由於在兩岸四地中,內地、澳門、香港的經濟發展勢頭不同程度地向好,外匯儲備也名列全球前茅;而台灣地區的經濟也在復甦之中,外匯儲備也在國際上排列較高位置;故曾有人建議,參考「歐元」的經驗,兩岸四地實行統一貨幣,發行「中元」,以代替目前的人民幣、澳門元、港幣及新台幣。這一議題甚佳,無論是在財經角度還是從政治層面,都有利於促成國家的統一大業。但在目前,時機尚未成熟。要待二零零八年台灣大選後,由中國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獲勝,按照其前主席連戰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談所達成的「優先討論兩岸共同市場問題」共識,或許就是開啟兩岸四地統一發行「中元」協商的時候。屆時,澳門元就可與人民幣並駕齊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