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實質受挫雖遺憾惟未嘗不是好事

二00六年台北、高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已經降下帷幕。選舉結果已經由媒體報導,但仍待「中央選舉委員會」最後公告確定,尤其是在高雄市存在選舉爭議的情況下。這場選舉,在民進黨來說算是「小贏」,不但是在政治大氣候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因陳菊險勝而保住了南台灣「半壁江山」,而且也鞏固了台北市「基本盤」。--謝長廷比上屆李應元多獲三萬七千零五十八張選票,上升五個百分點,是近年民進黨在台北市獲得的較佳選績之一。謝長廷可說是「雖敗猶榮」,增加了明年與蘇貞昌、游錫(方方土)以至呂秀蓮在黨內初選中爭奪「總統」候選人資格的政治資本。而對中國國民黨來說,則可算是受到挫敗。盡管台北市在面對宋楚瑜跳出來「攪局」的情況下,仍能操作「四捨五入」棄保手法守住「地盤」,但郝龍斌所得選票已比上屆馬英九少十八萬一千零十七票,得票率跌十點三個八百點。即使是撇除宋楚瑜「扯薄」的五萬三千多票,仍與馬英九的「勝選前例」有較大差距。盡管郝龍斌的知名度和人格魅力都不能與馬英九相比,但在陳水扁家族涉及多宗貪腐案件,激起天怒人怨之下,郝龍斌並未因此而得益,將民眾的「反貪腐」情緒轉化為對抗制衡民進黨的選票,值得深刻檢討。同樣,在高雄市,黃俊英所獲選票雖比上屆有一萬六千七百五十一票的增長,陳菊所獲選票也比上屆謝長廷少了六千九百多票,但仍未能形成「超反效果」,僅以一千一百一十四票的些微差距飲恨。

國民黨之以未能收復高雄市「失地」,不但讓民進黨能守住南台灣「半壁江山」,而且也讓民進黨前「新潮流系」在南台灣的據點連成了一片(高雄市陳菊、高雄縣楊秋興、台南縣蘇煥智、屏東縣曹啟鴻等,都是「新潮流系」成員,而台南市許添財與「新潮流系」關係密切),儼然是建立了日後倘民進黨失去「中央執政權」後,再次採「地方包圍中央」戰略奪回政權的「根據地」。這除了是高雄市選情仍是藍綠對決態勢,泛綠選民寧要「本土」也不要反貪腐的「大氣候」之外,也與馬英九未能接受黨內智囊意見,針對高雄市淺綠及中間選民對民進黨「死忠」、但卻又缺乏投票意態的特點,盡量降低「藍綠對決」氛圍,主張溫和的市政路線,以避免使淺綠選民產生危機感,而是未能與台北市選情作出切割,聲稱此戰是對他馬英九的「信任投票」,有較大關係。而且,也喪失了對民進黨將會在最後關頭祭出「怪招」的警惕性,反應遲頓,未能及時地在「走路工」事件發生後及進行「消毒」,致使謬種流傳,在客觀上使陳菊的選情獲得「加持」效應。

國民黨未能按黨內多數人預期取得「雙贏」戰果,預計將會在黨內掀起一片「檢討」之聲,並要追究馬英九的政治責任。可能會有人緊緊抓住馬英九曾說過的這場選舉是對他信任投票的,聲稱選民並不完全信任他。但即使如此,估計這場「檢討」風波,仍無法威脅馬英九二00八代表泛藍參選「總統」的「共主」地位。

就此而言,以「一分為二」觀點看,馬英九「常勝將軍」光環的失色,對馬英九本人以至國民黨來說,未賞不是一件好事。如同「特支費」案一樣,及時向馬英九敲響警鐘,使他得以乘尚有較為充裕時間之機,來得及反省及改進。否則,他身上的「弱項」直到「總統」選戰正式開打時才暴露出來,屆時想改也來不及了。

因此,馬英九在卸任台北市長、有機會專心主理黨務之後,必須從「特支費」案對高雄市敗選中吸取教訓,自我挖掘自身更多的其他「弱項」,並及時予以調改。與此同時,深耕南、中台灣,使自己的形象和影響力能夠跨過濁水溪。尤其是在經過「特支費」案的衝擊,自己已失去「聖人」光環。變成「凡人」之後,就應拋棄一切顧忌,徹底告別「不沾鍋」作風,多與方方面面的人交朋友。除了是黨內「反馬派」之外,也應與社會上「九流三教」式的人物打交道。甚至,連自己的內外「政敵」宋楚瑜、謝長廷,也宣透過不同的手法,以「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的思維作風,對謝長廷進行分化拉攏,對宋楚瑜則是請益借力,還解開與連戰、王金平的黨內心結,爭取方方面面的政治人物都為己所用。

宋楚瑜的「封刀之作」,果如馬團隊所設計的那樣,讓宋楚瑜「一刀斃命」,宣佈「退出政治」。可能還將會進一步影響到親民黨「立委」出走,帶槍投靠國民黨。日後,馬英九無須再為「國親合併」問題所煩惱,也不會再有宋楚瑜跳出來搞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小動作」。再加上明年度「立委」選舉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及名額減半,親民黨將再無生存空間,其大部份政治資源就將為國民黨所吸收。二00八年「總統」選舉就不再用提心吊膽「宋楚瑜因素」,而令選情受挫。

然而,宋楚瑜說的是「退出政治」而非「退出政壇」,側證了宋楚瑜 對台灣政壇仍是依依不捨。因此,馬英九如能處置得當,讓宋楚瑜成受到溫暖,從而在幕後「拉馬主席一把」(宋楚瑜在台北市長選舉造勢時曾有此一說),或許馬英九「泛藍共主」的地位就更加穩固。

在此意義上說,國民黨輸了高雄市,未嘗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