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環褪色及殘酷現實令台聯提前泡沫化

與親民黨的情況一樣,台聯黨經過二00六台北、高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一役之後,提前走向「泡沫化」,而無須等待到明年底將會催生「兩黨政治」的「單一選區兩票制」及「立法院席次減半」。實際上,台聯黨盡管在台北、高雄市市議員選舉中有斬獲到議席,但在台北、高雄市市長選舉中卻是慘敗:其中台北市長候選人周玉?只得三千三百七十二票,得票率為百分之零點二六;高雄市長候選人羅志明也只是獲得六千五百九十九票,得票率為百分之零點八六。盡管這主要是泛綠支持者自動操作「棄保效應」,將手中選票分別集中投給民進黨籍的台北市長候選人謝長廷和高雄市長候選人陳菊所致(周玉?還遭遇台聯黨內鬨打擊),不完全是台聯黨本身的「號召力」出了問題。惟正因為是這個「棄保效應」,在明年底每一個選區都只有一個應選名額的「立委」選舉開始,就決定了今後在選舉戰場上,將沒有台聯黨的地位,因為泛綠支持者都將不會手中選票投給當選機會較小的台聯黨候選人,以免造成浪費(選票)。

台聯黨是當年「總統」選舉,中國國民黨提名的「連蕭配」敗選,黨內成員將失敗責任歸咎於主席李登輝,並以街頭群眾行動來迫逼李登輝辭去黨主席之職後,李登輝率領黨內「本土派」親信另立大旗而建立起來的。其成員還包括了未能得到民進黨選舉提名的原民進黨公職人員。為了在藍綠對立的台灣政壇中求得生存、發展,李登輝將台聯黨定位為深綠政黨,以其本人的知名度和號召力取代彭明敏、黃昭堂等老牌「台獨」分子,並以尚算有活力的台聯黨來取代暮氣沉沉的「建國黨」。台聯黨從深綠的側翼,拱護著民進黨,成為「泛綠」陳營中的一員。

其實,李登輝要操縱成立台聯黨,真正目的是為了「挪火為自己煮食」--延續自己的個人政治生命。本來,李登輝在卸任之前,是曾經萌生過「不理政事」的念頭,打算象牧師那樣專心傳播基督教教義的。但由於連戰等人不但未有「按既定方針辦」,以他的卸任囑咐《台灣的主張》為圭梟,相反還與其決絕。而自稱為「台灣之子」的陳水扁,又並不怎麼把他這個「台灣之父」看在眼中,並在「八吋晶圓登陸」等問題上拒絕他的主張。因此,李登輝感到仍然需要一個平台,來宣揚他的政治主張,並延續他的政治生命。因此,台聯黨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

正是建基於這樣的政治基礎,台聯黨與親民黨一樣,也就成了「一人政黨」。--台聯黨能否支撐下去,全靠李登輝一人的「光環」來罩護著。這就使台聯黨成員產生了嚴重的危機感:因為李登輝畢竟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了,而且還患有極為嚴重的心血管疾病,還幾次進了醫院搶救,隨時都有可能會去見上帝。如果這一天真的到來,台聯黨就將失去「加持」。為此,各人都暗中尋求出路,力圖打造自己在「李後」沒有李登輝「加持」之下的適應能力。而這次台北市長暨市議員選舉中,台聯黨內爆發的「打扁」與「挺扁」之爭,就充分反映了台聯黨部份成員力圖走出「李登輝陰影」的心態。

實際上,早就對不「爽」自己的陳水扁不滿的李登輝,在陳水扁家族弊案被揭發後,為了標榜台聯黨的「清廉」,而要與陳水扁嚴格區隔開來。在這次台北市議員選舉中,台聯黨籍候選人倘能遵循李登輝的主張參戰,相信是能吸收到泛綠支持者中對民進黨失望的選民的選票的。因為他們手中的選票,根本不會轉投泛藍候選人;但基於民進黨「改革」、「清廉」形象盡失,又使他們不願將選票投給民進黨籍候選人,因而只好在「單一名額」的台北市長選舉中,基於擔心泛藍候選人當選的心理,將選票投給謝長廷;但卻在台北市議員選舉中,投下了廢票。這也就是為何謝長廷獲得五十二萬五千八百六十九票,得票率為百分之四十點八九,而民進黨籍市議員候選人只獲三十九萬一千六百七十七四票,投票率只有百分之三十點七七的根本原因。如果台聯黨台北市議員候選人能與民進黨作出區隔,這十三萬張選票的差額,就應盡歸台聯黨。但是,台聯黨台北市議員候選人總共只獲六萬五千一百九十七票,亦即另有六萬多泛綠選民,寧願投廢票或是將選票投給其他政黨的候選人,也不投給「挺扁」的台聯黨候選人。

台聯黨中部分成員逆李登輝旨意,要與「不清廉」的民進黨同流合污,對李登輝是極大的刺激。為此,選後李登輝重申,不挺貪腐政權,台聯黨堅持本土路線不會改變。他還聲稱,未來不排除台聯黨改名為「社會民主黨」,進行黨的組織改造。但是,李登輝畢竟是「廉頗老矣」,他還能等到台聯黨脫胎換骨的一天嗎?說不好,在殘酷的政治現實之下,台聯黨在他仍在生的一天,就已成為台灣政壇上的「泡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