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聯黨轉型折射李登輝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黃昆輝甫接任台聯黨主席,就對台聯黨的性質定位作出重大調整:走「中間偏左」新路線。昨日,黃昆輝在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又暢談了台聯黨路線調整、更改黨名,及黨務改革等議題。其主要內容有:在統獨問題上,黃昆輝認為,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因而不需要退步到還沒有「獨立」的狀況,再來追求「獨立」,這一議題調整並不等於台聯黨要放棄「台獨」,相反台聯黨還要堅持「正名制憲」,以追求台灣成為正常國家;在政治路線上,台聯黨將為中產階級、弱勢群體發聲,成為「中間偏左」路線的主軸。由於黃昆輝是李登輝的親信,而在黃昆輝的就職禮上,近來已很少露面的李登輝又親身出席並致辭背書,連李登輝的太太曾文惠也陪同出席。因此,黃昆輝的言行,應該是來自李登輝的授意,至少是得到李登輝的認可。

實際上,現年七十一歲的黃昆輝,從李登輝出任台灣省主席之時起,就長年追隨李登輝。尤其是在「陸委會」成立初期,李登輝不滿兼任「陸委會」主委的「行政院」副院長施啟揚,主持「陸委會」的工作有傾向於加速開放大陸政策的意圖,就趕忙派出黃昆輝接任「陸委會」主委。黃昆輝果不孚「李望」,嚴把兩岸關係「關」;並與當時也傾向於盡速落實「汪辜會談」各項共識、並在海峽兩會談判中積極進取的海基會鬧翻,被稱為「海陸大戰」,逼使海基會數度更換秘書長。為此,被人認為「陸委會」是專為阻擋兩岸交流而設。後來,黃昆輝又被李登輝叫到身邊,先後出任「總統府秘書長」和中國國民黨秘書長,為李登輝「管家」。李登輝下台後設立了「群策會」並自任董事長,黃昆輝就出任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為李登輝操持這個私人智庫及與島內外偏「獨」學人溝通聯絡的平台。

應當說,在李登輝的諸多親信中,黃昆輝是最能揣摸、掌握李登輝的真正想法及意圖的。為此,在「海陸大戰」期間及之後,曾有馬英九、焦仁和、張京育、高孔廉、許柯生等人執行的是台灣當局見諸於文字如「國統綱領」、「兩岸關係條例」的大陸政策,而黃昆輝、許惠祐等人執行的則是李登輝心裡面的大陸政策之說。

因此,在台聯黨經北、高市長選舉後元氣大傷,一厥不振,尤其是面臨年底的「立委」選舉改制為不利於小黨的「單一選區兩票制」和議席減半,有可能會趨向泡沫化的危機,而李登輝本人也已年老體邁,其所患的心血管疾病又隨時會要他的命,亦即台聯黨將會失去李登輝「光環」照罩的關鍵時刻,李登輝徵召黃昆輝接任台聯黨主席,就不但有利用黃昆輝的經驗和能力為台聯黨「救亡圖存」的意思,而且也有「托孤」,希望能使台聯黨在「李後」仍能「按既定方針辦」之意。

然而,此前李登輝不是為台聯黨設計了「深綠」路線,並老是嫌怨陳水扁不夠「獨」的嗎?現在黃昆輝卻要棄守「深綠」地盤,改走「中間偏左」亦即「中間偏綠」新路線,這又如何談得上是按李登輝的「既定方針」辦?其實,從「深綠」轉為「中間偏綠」,可能正是李登輝在處處碰壁之後,為「適應生存」而作出的路線調整。正因為這個彎子轉得太快太急,李登輝才需要能準確領會他的意圖及忠實執行他的意旨的黃昆輝,站出來為他主持台聯黨的路線調整及黨務改革。

當然,李登輝為了掩飾自己過去為台聯黨制訂的政策路線的錯誤及失當,必須為自己從「深綠」向「中間偏左」路線調整找到適當的說詞。而黃昆輝所說的「中間偏左」並不等於放棄「台獨」,及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沒有「統獨」問題之說,顯然就是李登輝自圓其說的「理論」。

看來,台聯黨的路線調整,既是為了「救亡圖存」,也是在現實環境之下,不得不作出某些妥協。實際上,面對不利於小黨的「單一選區兩票制」,如果台聯黨繼續堅持「深綠」路線,可能就會遭到目前正由於陳水扁越來越向「深綠」靠攏而將會淺綠、深綠通吃的民進黨的排擠,從而進一步邊緣化。只有改打「中間偏左」旗幟,並喊出照顧中產階級及弱勢群體的口號,拉攏在藍綠惡鬥中利益受損,但因顏色偏綠,而絕對不會票投國民黨,但又不願再投民進黨的中產階段和弱勢群體,爭取他們的選票。即使不能在「區域立委」中獲得多少席位,也希望能積少成多,使總得票率能跨過百分之五的「政黨門檻」,冀能獲得分配「不分區立委」議席和政黨選舉補助金,並保持「大黨」地位。

而至於黃昆輝「現狀獨立」、「不談統獨」之說,則凸顯了李登輝不得不向「欲獨不得」的島內外政治現實低頭的無奈,而不得不退回到其當初掌權時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維持現狀」的「獨台」路線。另一方面,似是也折射了李登輝已感到,既然追求「台獨」在連他在生時都達不到,在他「去」後將更難實現。相反,台聯黨如在失去他們的精神領神後仍繼續追求「台獨」,就可能會被歷史潮流所吞噬。因此,倒不如退回到當年的「獨台」路線,還可使台聯黨能誘取冀望「維持現狀」民眾的支持,因而得以繼續殘喘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