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春運」已經開始,每日都有數以萬計的民工分別乘坐火車、汽車甚至飛機,踏上歸鄉之途。與之「呼應」的,是拱北--關閘通關流量,也連續打破歷史最高紀錄。由於澳門與內地的關係日益密切,兩地居民互動熱絡;也由於實施內地居民以「個人遊」形式旅遊港澳,而內地公安部門也放寬了探親辦證的條件;亦由於「CEPA」的實施,促使內地與澳門客商往來頻密;這就使到拱北—關閘每日通關客流都呈現「高峰」狀態。據相關報導,去年有七千六百萬人次在拱北--關閘通關,約佔全國出入境人數的百分之二十五,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口岸之一。平均日通關量二十餘萬人次,單日最高峰時為二十八萬人次,與全國第一大陸路口岸--羅湖口岸的客流量基本持平。
面對這個沉重的通關壓力,於二零零四年二月才建成啟用的澳門關閘新聯檢大樓,刻下正在進行擴建工程,以騰出大樓內原辦公區的空間等手段,盡量開闢新的通關大廳。擴建後的關閘聯檢大樓,每日可驗放五十萬出入境旅客,每年通過能力為一億八千二百五十萬人次,相信可以滿足未來一段時間的需求。
但是,倘若只有關閘聯檢大樓擴容,而拱北聯檢大樓未與之配合,關閘大樓仍是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實際上,即使是在目前關閘聯大樓尚未完成擴容的情況下,拱北聯檢大樓也無法與關閘聯檢大樓分別同步處理出入境旅客:拱北聯檢大樓驗證廳內人山人海,排起了條條長龍,有些持內地通行證的旅客,據說動輒就需要輪候一個小時才可以通到關。但關閘聯檢大樓驗證大廳內則顯得相對疏鬆,旅客等候過關所需時間比拱北口岸要短得多。日後,當關閘聯檢大樓擴容改建工程完成後,關閘聯檢大樓的驗放能力將會增至每日五十萬人次。而在拱北聯檢大樓這一邊,則尚未聽聞有甚麼較為大型的改建工程計劃進行,亦即拱北聯檢大樓將繼續維持每日十五至二十萬人次的設計客流量(實績早已超過此數字,單日最高流量已達二十八萬人次),這就使到拱北聯檢大樓與關閘聯檢大樓的通關處理能力產生每日達三十萬人次的差距。
因此,拱北口岸也須急起直追,進行相應的擴建工程,以緩解通關壓力。然而,由於拱北聯檢大樓本身的空間已基本用足用盡,故已不能仿效關閘聯檢大樓騰出辦公室空間進行擴建查驗大廳的辦法,而必須從開辟關閘聯檢大樓以外的通道的方式來減輕拱北聯檢大樓的壓力。
其一,是橫琴蓮花口岸宜加快重建工程,盡早恢復旅遊巴士集體觀光旅遊團成員在蓮花口岸通關的做法,以疏導拱北聯檢大樓的龐大壓力。
其二、重啟灣仔--內港過海隧道的研究,經論證可行後就應及早確定投資者及投資方式,盡早上馬該工程,使珠澳邊境增多一個重要通關通道,以分流拱北聯檢大樓的過關人流。
其三、設法解決拱北口岸車輛離境通道興建隨車人員驗放廳所需土地問題,盡早興建出境隨車人員驗放廳,以疏導拱北聯檢大樓的通關壓力。
實際上,據相關資料顯示,自去年十月拱北口岸入境隨車人員驗放廳啟用以來,平均每月驗放五萬人次,全年就是六十萬人次,既方便了隨車人員通行,又可紓緩拱北聯檢大樓的通關壓力。
然而,拱北口岸出境汽車通道的土地面積不足,難以安排興建隨車人員驗放廳。因此,有必要由珠海市政府及其口岸行政管理機構出面,協調遷走出境汽車通道對開的長途客運汽車站,以騰出土地興建隨車人員驗放廳。
其實,在汽車出境通道附近安排長途客運站,佈局頗不合理,也不科學。實際上,長途客車的出站入站,形成了與出境車輛「爭道」,對出境車輛造成了干擾。而乘客的乘車落車鬧哄哄,也使出境汽車通道的管理變得複雜、困難。因此,即使是未從騰出土地供興建出境車輛隨車人員驗放廳及其通道考量,為整頓和加強口岸管理,也有必要搬遷該長途汽車客運站。
其四、俟九洲口岸的內地居民自助查驗系統運作成熟後,即應推廣到拱北聯檢大樓,也可自身紓緩部份通關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