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既然更改登陸點何不恢復雙丫方案 港珠澳大橋既然更改登陸點何不恢復雙丫方案

前日香港《星島日報》一則題為《磡石灣不宜建港珠澳橋出入境大樓,煲呔擬內地買荒島設口岸》的消息報導說,競選連任的香港特首曾蔭權,在會見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時,提及到磡石灣土地不足以興建出入境大樓及配套設施。因此可能要考慮在內地水域「購買荒島」,興建香港出入境大樓,以解決「三地三檢」導致的問題。該則報導又引述「消息來源」說,澳門原擬於「明珠」對開海面填海興建邊檢大樓等設施,但現時打算改為購買位於珠海水域的旅遊點橫琴島,作為出入境口岸。方案目前尚未落實,珠澳雙方仍在磋商中。而珠海方面則計劃以南?附近的上下柵作邊檢口岸。

倘上述消息屬實(但「買橫琴」似並不現實),就不啻是對港珠澳大橋走向方案的一個重大變動。尤其是在澳門、珠海的落點腳方面,已經完全推翻了港、粵、澳三方當初在澳門「明珠」對開海面分叉,分別在珠海拱北和澳門黑沙灣新填海區「登陸」的方案,而重新回到當初澳門方面曾堅決反對的在橫琴「登陸」的方案。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既然如此,為何珠海方面竟不再堅持當初要借助大橋來推動橫琴和西區發展的珠海和澳門的「登陸點」都在橫琴的方案,而是捨近求遠,要在遠離市區和西部發展區的上下柵登陸?須知道,該處已是珠海的邊緣,頗為接近京珠高速公路的起點,對於推動珠海市的全面發展,並無實質益處。或許,這是「伶仃洋大橋情意結」在作祟,因為上下柵頗為接近「伶仃洋大橋」的珠海方向起點--淇澳島。

如果說,珠海方面希望港珠澳大橋的珠方「登陸點」,避開已定案的拱北的話,那還是可以理解的。這是因為,大橋在拱北地區「登陸」,對珠海市來說,並非是最佳選址。其一,將會遮擋情侶路的向海視線,破壞該處的優美景觀。其二,拱北一帶建築物密集,而且在大橋延伸公路線上已規劃興建廣珠輕鐵快線及其拱北車站,難以安排大橋的引橋及「登陸」公路。其三是拱北一帶的交通已經十分繁忙,每日車流均打死結,不堪再加上往來港珠澳大橋的車輛負擔。因此,珠海方面要將大橋在珠方的「登陸點」引離拱北,應是「揚長避短」、實事求是之舉。

但既然有了避開拱北的機會,為何又不是回到與澳門方共同在橫琴落腳的原方案,而是「南轅北轍」地向北到該市區域的最邊緣--上下柵呢?這不但是未能借助澳門方的橫琴新登陸點(倘澳門確有此設想的話)而節省興建費用,而且還因珠「登陸點」改在市區邊緣的上下柵,而使大橋對開發該市的附帶效益大為減損,事倍功半。

其實,即使是回到珠海市自己當初提出的珠、澳雙方的「登陸點」是在橫琴的原方案,盡管可以在推動橫琴發展、打通珠海市西都發展的任督二脈,大有好處,但對澳門來說,卻並非是最佳選點。因為一方面,它比在「明珠」落腳的工程量和投資額要大得多,並不化算;二方面將會遮擋黑沙、竹灣等海水浴場的望海景觀,並引發該處的環境保護問題;三方面往來港、澳之間的車輛,須兜一個大彎,繞到橫琴上下橋,不符節省要求。當然,由於澳門特區的「橫琴情意結」未能紓解和滿足,要澳門特區出錢興建引橋在澳門特區未能爭取到手的橫琴「登陸」,恐怕在心理上也並非好受。

其實,既然當初港、粵、澳三方的大橋走向線定案可以推翻,為何就不趁這個機會,恢復大橋的「雙丫」方案,讓大橋的東端登陸點,增加一處深圳蛇口?須知道,目前港珠澳大橋項目之所以受阻,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大橋的「單丫」方案,對廣東省的經濟發展,尤其是溝通珠江口東西兩岸的物流交通,完全沒有幫助,因而其對參與建設大橋的主動性和熱情就顯然不高。如果能趁今次更改大橋登陸點之機,恢復「雙丫」方案,什麼融資、環評等問題,就都將一一迎刃而解,大橋就可早日動工。因此,粵澳雙方均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重提「雙丫」方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