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十二月七日國務院根據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的請求,免去歐文龍的運輸工務司司長職務後,該職務已經空懸了兩個餘月。盡管是由何厚鏵親自代為主管該司的業務,但長此下去終究不是辦法。因為一方面多少也折射了澳門特區人才匱缺,從澳門特首到中央政府都為接任運輸工務司司長的人選大費躊躇,反覆考量;另一方面也將會在客觀上導致特區政府運輸工務領域內的業務,在「群龍無首」之下難以發揮最高的效率和最大的效益。另外,「新司長」人選的宣佈拖得越久,就越容易使人產生「歐文龍事件」極為複雜、牽連甚廣,難以「斷尾善後」的感覺。
其實,在這兩個多月來,坊間一直就有各個不同的「新司長」人選的傳說。這其中,既有可能是人們從運輸工務司的業務範疇及對司長人選的專業及道德要求的角度,作出的「合理推測」,也有可能是當局有意放出「試探氣球」,以對「新司長」人選進行「另類民意調查」,作為最終確定向中央政府提名的參考依據。
實際上,在坊間流傳的幾個人選中,各展長短、各有千秋。有的是屬於社會上工程界的專業人士,有的則是公務員隊伍中的具有工程專業資格和公共行政歷練者。本來,運輸工務領域的專業性質甚強,由專業人士出任「新司長」,可以因「專業對口」而發揮工作效率,且可將社會上的商業競爭意識帶進公共行政建制之中,衝擊行政架構中的官僚風氣。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工程專業人士盡管是「專業人士」,但畢竟其業務帶有商業性質,與建築工程界有著千絲萬縷關係。擔任司長後即使是很自覺地奉行廉政作風,但一樣米食出百樣人、順得哥情失嫂意,總難免會被業內人士認為「偏私」。相比之下,從公共行政系統架構中運輸工務領域以外的機構中物色人選,盡管官僚作風難免,但卻可避免種種「關係」。尤其是「新司長」人選所接替的,是被揭發涉嫌貪污受賄的「前司長」,與建築界的關係「乾淨」,也就成了重要的資格條件。
其於此,原先一位曾被看高一線的工程界專業人士,就被「飛出局」。當然,他未能雀屏中選,也並不單止是前述的「關係」緣故,還因為他已有一位堂兄弟出任了特區政府的主要官員,如果在五位司長中有二人是堂兄弟關係,即使是舉才唯賢,也難免會「有礙觀瞻」,因而也就只能是「忍痛割愛」了。何況,偏在此節骨眼上,這位工程界專業人士所負責的一項公共工程,出了一點「狀況」。如果是在「承平時期」,這倒也算不了甚麼;但偏偏是在發生了「歐文龍事件」之後,所接替的又是歐文龍的位置,這就成了「減分」因素了。
因此,這是回到了「公務員中選才」之路。舉一反三,再參照香港特區現正從「商人治港」走向「公務員治港」的道路,說不好往後的特首選舉,也是以「公務員治澳」為主軸。就此,以後的特區主要官員,恐怕也將會是以在公務員系統中產生為主。
具體到接任運輸工務司司長的劉仕堯,就是一位典型的公務員。從最基層的工程部助理技術員做起,逐級而上,積累了豐富的公共行政經驗。當然,他的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學位,也屬「專業對口」,並非是拔苗助長式的「直升機型」或是來自公共行政建制以外的「空降兵型」。就連他的名字中的一個「仕」字,也迎合了「公務員中選才」的意圖。當然,另一個「堯」字,則更是符合中國人傳統的敬聖愛賢美德。集這麼多長處於一身,劉仕堯當然也就是接任運輸工務司司長的第一人選了。
然而,盡管人們激賞劉仕堯是一個老老實實、勤勤懇懇的好公務員,但唯其如此,卻使人擔心,老實勤懇,能否應付「歐文龍事件」之後的複雜紛亂局面。實際上,劉仕堯的特質有點象馬英九,做一位承年時代的太平官,綽綽有餘;但應付複雜局面,卻顯得能力不足,欠缺了那麼一點魄力和決斷力。就以不久前發生的「綿羊仔規格」事件來說,劉仕堯的危機處理能力就不夠火喉。這就需要在日後的工作中繼續歷練。
劉仕堯似乎也已認知到了這一點。昨日他在會見媒體時就表示,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衍生矛盾致社會不和諧,故他承諾上任後將做好平衡矛盾和提高施政透明度的工作,以確保公眾知情權。相信,只要他能落實兌現這番承諾,是能化弱項為強項,不辜負中央人民政府和特區政府對他的信任,也不辜負「澳人」對他的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