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逝世八十二周年紀念日。多個自奉信仰孫中山先生及其所領導的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偉大事業,及其所創立的「三民主義」理論學說的民間社團,將一如既往,在澳門「國父紀念館」舉行紀念儀式。在台灣島內民進黨當局大搞什麼「去國父化」逆行,甚至要將台北「國父紀念館」改名的今天,這些民間團體仍能雷打不動地紀念孫中山先生,當屬難能可貴。而另一方面,又折射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好處:在已經回歸祖國的澳門和香港特區,仍能繼續保留孫中山先生的「國父」尊稱,並讓「國父紀念館」可以不受任何政治干擾,繼續留存。
實際上,香港回歸後,香港特區政府十分重視修復孫中山先生遺跡的工作。而在澳門,特區政府堅決貫徹執行「錢七條」,不但消除了「國父紀念館」的物業主--台灣相關機構的「沒收」疑慮,而且還協助受托管理「國父紀念館」的團體,做好管理工作,並闢為重點旅遊項目。另外,據說特區政府亦已著手進行尋查孫中山先生在澳門活動的遺址的工作,並設法予以維修、保護。而民間團體也在特區政府相關部門的資助下,進行搜集孫中山先生文物的工作。
到目前為止,澳門地區收藏孫中山先生文物最多的機構,應是「國父紀念館」。澳門「國父紀念館」的館藏文物保存得很好,沒有流失,但這並不等於曾留澳的孫中山先生遺物沒有流失或外移。實際上,本澳媒體就曾引述文化界人士所言,在澳葡管治時代,曾先後有兩大批孫中山先生文物流出澳門,也有本澳媒體說是「流失到外地」。
而據筆者所知,上世紀八十年代確曾發生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孫中山先生文物移交內地的情況。具體過程是:一批曾收藏於南京的「總統府」的孫中山先生文物,在國共內戰後期的「渡江戰役」中,由原駐守「總統府」的一支國民黨軍隊負責轉移押運撤退。其中有部份撤退押運到了澳門,交由當時居住在舊西洋墳場附近一住宅的孫中山先生的姪孫(孫眉的孫子)孫×收藏保管,並派出一些武裝人員看護。後來,孫×去了台灣定居,看守人員曾為爭奪某些有價值的文物而進行械鬥,致使這批文物散失了不少。及至「一‧二三事件」之後,看守人員亦離開了澳門,該批文物便成了無人保管之物。該住宅業主無法追討租金,但也不敢隨便處理文物,只好聽之任之,任由蟲蛀、水漬、霉漚,損毀了不少寶貴的文物,令人心痛。
孫×去台後,曾多次返澳,每次均帶走了一些文物。一九八二年孫科的夫人陳淑英也曾來澳,亦帶走了一些文物。故此,後來留在澳門的文物已經不多,而且是些難以帶走及「實用價值」不高的傢具、文件,以及破裂缺口的古玩。凡是實用價值及實際價值較高、容易攜帶的文物,已被偷盜瓜分及帶往台灣、美國。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孫×曾居住的住宅單位,業主要出售拆建。孫×接獲消息後專程來澳,委托友人、本澳商人李×虹將之搬往新勝街某單位保管,並表示幾個月後會來澳處理。但此後孫×因高齡行動不便,沒有再來澳門。一九八五年初,李×虹擴展業務需要計劃將收藏這批文物的樓宇擴建為寫字間,在經過慎重考慮並微得孫×同意之後,將之運回內地,交給國家有關部門。當年春節前一天,李×虹將這些文物整理後,用貨車運回內地,得到拱北海關熱情協助,在貨管科收關前一刻順利辦妥過關手續。這批文物運抵中山市石岐後,中山市政府非常重視,一位副市長指示要公安局有關人員放棄春節休息,做好保護工作,隨之交付市委宣傳部,邀請內地幾位專門研究孫中山先生革命史和中國近代史的專家,進行分類整理和研究。當年三月十二日孫中山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紀念日,這批文物連同旅日華僑、日本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陳德江先生贈送的四十份有關孫中山先生在日本和中國進行革命活動的史料,在中山市的孫中山紀念堂展覽館內首次向市民展出。
筆者當時專為此事獨家採訪了中山市委宣傳長鄭金鑽和李×虹先生,得知李×虹先生移交內地的孫中山先生文物,計有孫中山先生曾批閱過的文件和信函一大箱,用過的沙發椅、辦公椅、四方檯一批,收藏的古玩文物十多件,以及友人送給孫中山先生的詩畫等。其中孫中山先生批閱過的文件和信函,不但有先生的親筆墨跡,也有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計劃、指令、意見的記載。無論從文物的角度,還是從為研究孫中山先生革命實踐和中國近代史提供第一手資料的角度,均是無文價之寶。有研究者對筆者說,這些被盜帶者視為「實際價值不高」的文件,在他們的眼中,才是「國寶」。而孫中山先生所收藏的一批古玩,亦包括有明清年代的官?製品,其本身的文物價值亦甚高。
不知這批文物,是否屬於本澳文化界所說的「流出澳門」的孫中山先生文物之一?但即使被名列在內,由於這批孫中山先生文物是運回內地尤其是回歸其故鄉,並由國家保管,故不應算說「流失」,更不應說是「流失到外地」,相反是使孫中山先生的遺物得到了妥善的存藏。當然,對孫中山先生踏出從事革命活動的第一步的澳門來說,則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