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業事件曾牽動美國兩個系統的矛盾分岐 匯業事件曾牽動美國兩個系統的矛盾分岐

從種種跡象看,美國當局在處理澳門匯業銀行朝鮮存款的問題上,不但是將「匯業銀行事件」當作是其在「朝核六方會談」中的一件「武器」,而且也折射了即使是在美國內部,外交系統與反恐戰線之間,也存在著分歧、矛盾、鬥爭。因此,才發生了許多自相矛盾的荒誕境況:既聲稱朝鮮在匯業銀行的存款確是存在「不合法」的部份,又居然宣佈對朝鮮存款全部予以「解凍」,包括「不合法」的部份在內;既急於要將朝鮮存款「解凍」,以爭取能在「六方會談」中掌握主動權,擴大朝鮮承諾「棄核」的「戰果」,但又背著執行「解凍」方案的兩大當事方--匯出朝鮮存款的澳門,及接收存款的中國,徑自與朝鮮進行秘密協商。結果,使到「解凍」方案難以執行,更使本已露出曙光的第六輪「六方會談」重新籠罩陰雲,各方在失望之下不歡而散。

實際上,從本報昨日轉發的英國《金融時報》消息《賴斯說服美財政部全額解凍朝鮮資金》看 ,美國外交系統與反恐部門在是否「全額解凍」朝鮮存款的問題上,存在分歧,因而才有「賴斯說服財政部」之舉。--財政部屬下的反恐金融情報辦公室,出於其本身的「反恐」職責,以近乎僵化的「單純反恐主義」心態,凡是被其視為「黑錢」的資金,都得按照《愛國者法案》第三章《消除國際洗錢與打擊恐怖主義融資法案》(按:《愛國者法案》第三章共有三節、四十六個條文,而第三百一十一條只是屬於其中的一條,是其第一節「國際反洗錢及相關措施」的第一條「對與嚴重洗錢有關的國家、金融機構或國際交易採取的特別措施」)的相關規定,「以法論法」地予以嚴懲。因此,當財政部反恐金融情報辦公室接獲「情報」,指澳門匯業銀行、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澳門誠興銀行中的朝鮮戶口,有可能涉及「洗黑錢」活動後,就在尚未經查證的情況下,「喊打喊殺」。由於這些「情報」經不起推敲,也可能是受制於某種政治因素,財政部後來不得不「縮小打擊面」,將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和澳門誠興銀行「解除嫌疑」,但卻仍「釘死」確曾在朝鮮存入美金中發現偽鈔的澳門匯業銀行。

而正在此時,在「朝核六方會談」中未能取得預期利益進展而一籌莫展的美國外交系統,在獲知財政部的通報後,如獲至寶,於是就將「匯業銀行朝鮮存款」接過去,作為在「六方會談」中與朝鮮「鬥爭」的「武器」。應當說,在這一階段,美國國務院與財政部反恐金融辦的立場是一致的。

但美國的「世界警察」霸權主義行為,是「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遭到朝鮮的強烈反彈,又是發射導彈,又是首試核彈 ,使到「六方會談」更陷入僵局。或許,急於在「六方會談」中取得成效的美國外交系統警覺到自己的策略錯誤,於是就有意在「匯業朝鮮存款」問題上作出讓步,以換取朝鮮的合作,重返「六方會談」會場,並承諾「棄核」。而朝鮮也由於在美國所採取的金融及外貿封鎖措施中損失巨大,不得不擺出「屈從」姿態。於是,就有了朝鮮作出「棄核」的承諾,而美方也聲稱將會「解凍」朝鮮資金的「皆大歡喜」局面。由此,更一步暴露了美國外交系統是要將「匯業朝鮮存款」當作是「鬥爭武器」的意圖。

然而,死守「反恐」職責的美國財政部反恐金融情報辦公室並不擁有參與「六方會議」的任務和義務,可能也是為了避免自己落得個「製造冤案」的罵名,當然是不賣國務院「全額解凍」的賬,因而一直是堅持只批准「解凍」三分之一朝鮮資金的立場。倘此,外交系統當然是難以達成為「六方會談」解套的意圖,因為朝方堅持要「解凍」全部資金,否則就拒絕執行關閉寧邊核設施的程序。這就形成了外交系統「全額解凍」與反恐戰線「局部解凍」之間的分歧、僵持,也是前一段時間「解凍」消息頗為混亂的原因所在。最後,正如「賴斯說服美財政部」的報導所言,是執行美國總統布殊全球戰略的外交系統勝出--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國務卿賴斯與財政部長保爾森攜手合作,爭取到直接授權予反恐金融辦的布殊總統的支持,駁回反恐金融辦的「部份解凍」決定,才能在新一輪「六方會談」召開前夕的最後關頭,公開宣佈「全額解凍」。

這本來是一個多贏的局面。然而,美國人過分急於「建功立業」,竟然不顧澳門匯業銀行在匯出朝鮮資金方面所面臨的技術困難(即朝鮮沒有向匯業銀行提供大部份戶口所有者的身份,而其中一部份戶口的持有者朴紫柄也已去世),更沒有設身處地地考慮到中國銀行總行的顧慮(中銀是上市公司,須對其包括海外股東在內的所有股東負責,因而不願接收這筆曾被指為「黑錢」的朝鮮資金,以防日後遭到美國人揮舞《愛國者法案》大棒的「懲罰」),就私自與朝鮮密商,決定讓澳門匯業銀行將朝鮮存款轉移給北京中國銀行。正因為是存在上述技術和政治心理障礙,也就使「解凍」方案無從執行,成了美朝之間的一筆「糊塗帳」,還差點使中國銀行和澳門特區揹上「不合作」的「罪名」。

這一事態發展,再次暴露了美國人自以為是、自作主張的其中一種國際霸權主義心態。不過,當真相大白之後,澳門特區已擺脫了「匯業銀行事件」的陰影,今後朝鮮資金能否匯出,責任已不在澳門,癥結是在美朝雙方能否找出一個可行辦法。但匯業銀行則仍被美國財政部金融反恐情報辦公室「釘死」,成為該事件中的終局唯一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