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傳聞不會參加中國國民黨黨內初選的王金平,昨日表示將會在「總統」黨內初選開始後去領表。對此,馬英九表示並不意外,他也強調從開始領表到黨員投票,還有很多時間,每個階段都能協調。
王金平為何對是否參加黨內初選的問題,作出了如此重大的轉變決定?似是有幾個主客觀因素在起作用。一是擔心如不參加黨內初選,將會錯失代表國民黨出戰「總統」選舉的機會;二是眼看著連戰並不熱心為他「協調」,原定的「借連打馬」之計已經落空;三是國台辦正面肯定並歡迎他的訪問北京之行,這將有利於他在黨內初選中拉抬聲勢。
其實,王金平此前一直對他所採的拖延之計是否能夠得逞,本是「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落」,並無完全把握。因此,盡管他曾多次強調,馬英九所涉的「特支費案」很可能被判十年以上徒刑,屆時即使是當選也會被判當選無效,但對於法院是否真的會判決馬英九十年以上徒刑,他也心中無數。因此,據說他的幕僚群一直在提醒他:倘然不參加黨內初選,即使是馬英九一審被判有罪,只要是判期在十年以下,但因屆時黨代會將會修改「一審有罪不得提名」的黨章規定,改為三審定讞才不得提名,這就將會使他錯失提名機會;倘若自行獨立參選,又將會使藍軍選民質疑他的參選正當性,未必能得到甚麼便宜。為此,只能回到黨內初選的軌道上,即使拼不過馬英九還可在全黨的期待及連戰的介入協調下,撈個「副總統」候選人。倘若當選,還可循「連戰模式」,兼任「行政院長」。否則,就將會錯過對他個人來說是「政治生涯最後一戰」的機會。今年已經五十九歲的他,可能「政壇消失」效應將會更甚於宋楚瑜。
此前王金平一直拒絕參加黨內初選,其中一個重要藉口是國民黨黨員結構已扭曲成「外省黨」,及黨務並不中立。實際上,在當年的黨主席選舉之後,「王家軍」經過慎密調查分析,發現當時投出的外省票三十萬張中,馬英九囊括了二十八萬張,王金平只拿了二萬張;但在本省票二十萬張中,王金平雖然拿了十二萬張,馬英九卻也拿下了八萬張。這就是被王金平視為「失衡」的黨員票結構。因此,王金平認為,如果參加黨內初選,首先在黨員投票這一關,他就將會闖不過。
其實,還有一道更難闖的民調關在等著王金平,雖然他並未宣諸於口,卻是更為恐懼。因為按照《中國國民黨黨員參加公職人員選舉提名辦法》第三條第一款規定,黨員提票雖然對他不利,畢竟還只是佔百分之三十;但民意調查卻佔了百分之七十,而以馬英九在全社會的高人氣,佔較大比例的「民調」卻是對他更為不利。因此,王金平一直寄望於與他關係較為密切的連戰出手進行「協調」,以「搓」成「王馬配」。
然而,連戰的心態與陳水扁也是一樣,是以「勝選」為首要考量。因為「二零零八」這一仗,將是國民黨最後的機會。倘在民進黨涉入弊案甚多,且將經濟民生搞得亂七八糟的情況下,國民黨戰將都選輸了,以後更難翻身。何況,今後國民黨在長期失去執政權之下,已無行政平台培養、歷練人才,今後更難推出有足夠實力的戰將,與已獲得行政歷練的民進黨新生代尖子拼搏。因此,連戰十分重視「二零零八」這關健一仗。王金平即使與自己關係多密切,不能勝選也是枉然。連戰雖然確是對馬英九有諸多不滿,但畢竟只有馬英九才有實力一搏。因此,連戰後期的態度已有變化,不再應王金平之邀出面在馬、王之間協調,反而是任由顯佔上風的吳伯雄、吳敦義把持黨機器,為馬英九操盤黨內初選。
其實,連戰的「棄王就馬」,還懷有一個「個人小算盤」,就是只有國民黨能奪回政權,他所全情投入的國共兩黨黨際交往、合作,才能真正拿出成果。否則,即使他與胡錦濤簽署了多少份「共同聲明」,即使國共兩黨舉辦了多少次「經貿論壇」,也只能是僅止於紙上談兵和耍咀皮,難以化成具體成果。在「年齡不饒人」下,他當然是樂見實力較強的馬英九為國民黨奪回政權,讓他所全力推動的國共兩黨黨際交往、合作,能早日結出豐碩成果。
眼看到連戰不願為自己出面協調,王金平的避初選望協調「加持」打算,也就完全落空。在此情況下,王金平倘仍堅持不參加黨內初選,也就等於是堵死了自己參選「總統」的路。在「形勢比人強」之下,也就迫使王金平不得不接受現實。
最後觸使王金平改變主意的「外力」,可能還是國台辦公開表態歡迎他到北京訪問。因為他如能趕在國民黨黨內初選程序結束之前訪問大陸,將會大為「加分」,尤其是與馬英九因擔心會被「抹紅」而尚未作訪問大陸安排的心態相比。而從國民黨的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候選人提名作業時程表看,參選人連署、登記在四月三日至二十二日,民調在五月二十至二十四日進行,黨員投票是五月二十六日。因此,王金平無論是在外傳的四月底還是五月間訪問大陸,都是「時間剛剛好」,將大為有利他的「民調」和黨員投票選情。既然有北京的「加持」,王金平又何必「初選陽關大道」不走,偏要走「獨立參選獨木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