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舉行的民進黨中常會,通過兩項與民進黨「總統」初選有關的決議。其一是在「總統」參選人呂秀蓮要求下,確定五月三日加辦一場政見發表會;其二是敲定「總統」初選民意調查將於五月九日到十一日進行。依此時程,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最快五月十二日即可出爐,五月三十日正式「公告」。
呂秀蓮為何要求加辦一場「政見發表會」?可能是在由民進黨主辦的兩場「政見發表會」之前,獨派團體「台灣社」已舉辦過一次民進黨「總統」參選人的「電視辯論會」。當時,呂秀蓮以這個電視辯論會不是由民進黨主辦為由,拒絕參加。但與呂秀蓮「瞧不起」這個電視辯論會的效果相反,由於原來聲稱不會出席的陳水扁,卻突然從正在視察的南部趕返台北出席,而且還發表了「沒有逼宮」之類的「含金量」甚高(即有利於某位參選人)的談話,而且三位「男天王」在電視辯論會中攻防激烈,游錫(方方土)頻頻出招,左打蘇貞昌、右批謝長廷,使到場面頗為火爆,三位「男天王」都大收宣傳之效,他們在電視辯論會上的攻防內容及其後續效應連續多天佔據了各類媒體的主要版面。呂秀蓮這才大嘆「吃虧」,但因是自己拒絕出席,只能是「啞巴吃黃蓮」。而民進黨主辦的「政見發表會」,也因被三位曾任過「行政院長」的「男天王」互相揪住對方過往的行政失誤不放,而把在「副總統」任內只能充任「深宮怨婦」角色,因沒有甚麼行政作為而缺乏與辯話題的呂秀蓮晾在了一旁。為了「彌補損失」,呂秀蓮以「基層盼多聽參選人政見」為由,提出了加辦一場「政見發表會」的要求,以圖藉此增加自己的見報和出鏡機會。但是,那三位「男天王」也必然會「水漲船高」,獲得更多的曝光機會。看來,一心要「彌補損失」的呂秀蓮,也必然是已在其幕僚的獻計之下,找到了「搶話筒」的話題和手法。因此,這第三場「政見發表會」,可能會更為激烈、火爆,不甘雌伏也不甘選情落後的呂秀蓮,必有一番「搶鏡」表現。
除了加辦「政見發表會」之外,「總統」初選民調日期也成了各參選人的攻防焦點。本來,黨中央提出五月七日週內或五月十四日週內各擇三天辦理兩個版本。目前民調佔有優勢的謝長廷,擔心「夜長夢多」,拖久會有變化,因而有必要「趁熱打鐵」,提出五月七日至九日進行民調的主張。而目前民調落後的呂秀蓮,則希望能「以拖待變」,拖得越久,目前民調佔優的謝長廷、蘇貞昌犯錯誤的可能機會就將越多,因而聲稱既然五月三十日才要「公告」當選人,民調在五月下旬舉辦即可,不需要這麼趕。但謝長廷強烈反對民調延後,理由是民調越晚做,大家的競爭就將會越激烈,不利於團結,且「政見會」已辦過兩場,民眾已了解每位候選人的政見。經過激烈攻防,大多數與會人士贊同五月九日到十一日辦理民調的折衷方案,蘇謝陣營也都能接受。在加辦「政見會」問題上剛攻下了一城的呂秀蓮,在民調舉辦日期問題上卻又輸了一仗,扯平了。
按照民進黨中常會昨日確定的民調日期,從現在起到舉辦民調的時間,只剩不到半個月。如果在這段時間內,謝長廷不發生甚麼失誤的話,目前無論是否「排藍」都是民調領先的他,屆時將必能佔領制高點,蘇貞昌則只得做「老二」。而游錫(方方土)、呂秀蓮則不但是「包尾」,而且還與謝、蘇拉開一大段距離。
在民調之前,將於五月六日進行黨員投票。按照民進黨《公職候選人提名條例》第九條規定,「總統」候選人的產生,黨員投票佔三成,民意調查佔七成。這個結構,對目前民調稍為落後的蘇貞昌,頗為不利。為此,他公開表示要在黨員投票中「大贏謝長廷三萬票」。倘真能達此目標,謝長廷的民調再有優勢,也扳不回來。
民進黨具權黨員約有二十四萬人。考慮到受各種原因影響投票率,投票人數可能是在十八萬人左右。那麼,三萬票就相當於百分之十六點六六的得票率,比率相當大。蘇貞昌要在確保與謝長廷得票率持平的基礎上,再贏謝長廷三萬票,殊不容易。
因此,人們想起了被視為「戰鬥力最強」的「新潮流系」,認為有「新潮流」的幫忙,這個「贏三萬票」的目標,或許可以達到。實際上,在被視為「大椿腳」的縣市長中,有高雄市長及高雄、屏東、台南等縣的縣長是「新潮流」成員,再加上「新潮流系」在其他縣市的努力,或許會有「贏三萬票」的爆發力。
但現在已無「新潮流戰鬥力」這本老黃曆可看了。首先,「新潮流」本身的凝聚團結力,已大不如前,甚至出現了「南流」、「北流」之分。比如,陳菊就因在高雄市長選舉中得到前任市長謝長廷政績的恩澤而驚險當選,而已表態支持謝長廷。其次,一年多前由於蘇貞昌為了爭取「行政院長」的位子,「投鼠忌器」地高呼「我不是新潮流」,而且在「組閣」時並沒有按「新潮流」的意願安排位子,使到「新潮流」對蘇貞昌怨懟甚重,不一定會「以德報怨」。其三、「新潮流」因提出「改革」主張,及有成員的辭去「立委」之職被視為「對黨落井下石」,而受到「台獨」基本教義派追剿,因而其戰鬥力已大受削弱。在此情況下,「新潮流」又如何會或能幫助蘇貞昌「大贏三萬票」?
有台灣媒體分析認為,蘇貞昌能否「大贏三萬票」,陳水扁的操作將是關鍵因素。那麼,曾為蘇貞昌澄清沒有「逼宮」的陳水扁,會否在黨員投票中,拉蘇貞昌一把?有一種說法值得注意:在去年「罷免案」和「紅衫潮」中,蘇貞昌要與陳水扁劃清關係的表現,猶如在陳水扁的背後捅了一刀,傷害很深。而在此時,謝長廷雖未有像游錫(方方土)那樣拼命「護駕」,但「謝系立委」管碧玲、謝欣霓、王世堅等卻窮追猛打馬英九的「特支費」問題,等於間接上為陳水扁的「國務機要費案」解了圍。倘再追溯以往在台北市長初選和「立法院」黨團書記長選舉中,原先聲勢佔優的謝長廷都禮讓給了陳水扁,等於是陳水扁欠了謝長廷的「人情」的因素,或許,屬於「關鍵因素」的陳水扁操作,是將會向謝長廷傾斜。
倘此,在佔七成的民調中已掌優勢的謝長廷,如連在佔三成的黨員投票上也能捏碎蘇貞昌「大贏三萬票」的美夢,那麼,他的「出線」就將可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