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羅幹和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昨晚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共同發佈了經國際奧委會批准的第二十九屆奧運會火炬接力傳遞計劃路線。這項主題為「和諧之旅」的奧運火炬傳遞路線計劃,既體現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的「更高、更快、更強」傳統,又體現了北京奧運「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精神。尤其是藉著第二十九屆奧運在北京舉行,使火炬得以安排繞行台北,這是自一九六四年東京奧運之後,四十四年來將再次有奧運火炬經過台灣。本來,這是一直為「衝不出台灣,走不進國際」而懊惱、焦躁的台灣當局求之不得的好事,但台灣當局卻以「一邊一國論」的立場,將政治介入體育事務,拒絕這項安排,令人感到遺憾。而這一事態日後將會如何發展,也值得各方觀察。
很明顯,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計劃路線的安排,是既符合國際慣例,又切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尤其是顧及到台灣當局的處境的。一方面,這個路線沿襲了以往歷屆奧運火炬傳遞路線安排的傳統,在希臘奧林匹克取火後,進行希臘境內的火炬接力活動,並經聖火交接儀式後,將聖火移交北京舉行歡迎聖火進入中國及火炬接力啟動儀式。然後,由北京出發,經過二十多個境外城市,然後返回中國內地,在中國境內經過三十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再返回北京。此外,還將留出一個火種用於聖火抵達珠穆朗瑪峰活動,聖火抵達珠峰火炬團隊將在明年五月間具備登頂氣候條件的任何一天實施聖火登頂活動。
另一方面,中國北京奧運組委會在設計火炬傳遞路線時,考慮到台灣民眾以至台灣當局的冀盼,決定將台北市納入傳遞路線之中。當然,組委會也深知,民進黨當局既希望利用此事來增強台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參與度,及表達台灣當局參與國際事務的積極態度,又意圖趁機宣示「一邊一國」。因此,在火炬如何進出台北的問題上,是費煞苦思。今年二月二十六日,當時的「陸委會」主委吳釗燮在出席台商春節聯誼活動時表示,不反對火炬從第三地到來或是從第三地出去,亦即在一進一出中,只須有一程是經「第三地」,即可接受。這就給北京奧運組委會解決安排火炬繞經台北所遇到的障礙提供了靈感。於是,經過了台灣「體委會」及台北市政府的書面確認,確定了在火炬經過十九個國際城市後,以「NOC」(國際奧委會成員體)接「NOC」的方式,由胡志明市進入台北,再經台北抵達香港,然後再經過不是「NOC」的澳門,入境內地經過三十一個省級行政單位及其轄下的若干城市。
這個路線設計,應該說是照顧到了台灣當局尤其是吳釗燮的期待的。首先,它並不是由大陸直接進入台北。在「出」方面,也並未直接進入大陸地區的城市,而是先經過也是國際奧運會成員的香港,消除台灣當局有關「矮化」的疑慮,也滿足了吳釗燮所開出的條件。其次,北京奧運組委會在對火炬經過城市的表述中,是將台北、香港、澳門定位為「境外城市」的,並將大陸地區的一百多個城市表述為「境內城市」。這個「境外」的提法,尊重了現實,也間接為台灣當局以「各自表述」方式宣稱是「國際城市」,留下了空間。其三,台北、香港、澳門三個「境外城市」,是作為外國城市與大陸城市之間的連接點及緩衝區,而且台北還緊接著外國城市,也沒有「矮化」台灣當局。
這本來是一個兩岸四地「多贏」的路線安排。尤其是台灣當局,贏得了「國際能見度」及「國際參與度」的面子。何況,它更是參考了吳釗燮的要求而制訂的。因此,在制訂過程中,它獲得了台灣中華奧委會的認可;在公佈後,也得到了台北市長郝龍斌的歡迎。
但是,台灣當局卻出爾反爾,推翻了自己曾經開出的條件。「陸委會」和「體委會」都拒絕了這一路線安排,提出了「第三地」進出或「第三地」進、出「第四地」的新要求。而曾經認可這一路線安緋的中華奧委會,也只得跟著台灣當局的調子起舞。其主席蔡辰威的一句「中華奧會只是中華民國的一個民間體育團體,必須遵照政府的政策,即很希望台灣能參與國際賽事,但還是要堅守政府立場」,就可看到中華奧委會的無奈。
為何台灣當局會推翻自己的立場要求?據台灣媒體揭露,是持「台獨」原教 旨主義立場的陳唐山,在接任「國安會」秘書長後,作出的緊縮轉向決定。看來,這一分析離事實不遠。因為陳唐山的前任邱義仁,雖然也持「台獨」政見立場,但他更傾向於貫徹執行《台灣前途決議文》,能夠認可吳釗燮提出的提法。或許,其實吳釗燮的提法,可能就正是邱義仁的政策決定。
由於自一九二零年開始進行奧運火炬傳遞活動以來,首次發生國際奧委會成員體拒絕火炬入境的情況,而昨日所宣佈的火炬傳遞路線又是經國際奧委會批准,及國際奧委會各成員體認可的,這等於是向國際奧委會說「不」,故台灣當局的這一粗暴做法,將會導致甚麼樣的後果?是否將會影響中華奧委會組團參加北京奧運?(其實北京並不願看到有此情況出現)是否將會削弱台灣當局爭取舉辦國際性賽事的正當性?都有待觀察。至少,台灣當局已是鬧出了一個無法得到國際奧委會各成員體同情的大笑話,今後將更難在國際非政治領域活動中讓人「瞧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