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答無償供水之恩幫助貴州人民脫貧致富 報答無償供水之恩幫助貴州人民脫貧致富

特首何厚鏵率領澳門政府代表團和澳門企業家代表團赴貴州省進行三天的訪問考察,已於昨日深夜返回澳門。至此,「九加二泛珠三角」中的內地九個省、自治區,特首何厚鏵已全部考察完畢。這種訪問考察活動,有利於加強澳門特區與「九加二」架構內的內地各省、自治區的聯繫,也有利於澳門企業界到內到尋找商機,在區域合作中取得更佳的成效。希望今後這樣的活動能夠繼續舉行,不要因為「九個省、區都跑了個遍」就偃旗息鼓。當然,為了避免重覆,可以進行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專題性考察活動,可能會更為紮實,更有成效。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既然是「泛珠」,當然是與珠江密切相關。湊巧的是,在「泛珠」十一個省級行政區劃中,貴州省是珠江源頭,澳門特區則是珠江出海口 。所謂「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共飲一江水」。更與珠江結下不解之緣的是,這幾年國家水利委員會實施「壓鹹補淡應急調水」方案,都是由貴州省來具體執行。為此,特首何厚鏵在貴州活動期間,多次滿懷深情地說,黔澳兩地分處珠江兩頭,兩地人民同飲珠江水,兄弟情誼深遠流長,合作基礎堅實。尤其是澳門特區近年深受鹹潮困擾,為了支援澳門的穩定和發展,貴州省政府和人民作出了重大的承擔,積極配合「壓鹹補淡應急方案」,使澳門特區得以順利渡過鹹潮。為此,他向貴州省政府和人民表達衷心的感謝。

實際上,貴州省具體實施的「珠江壓鹹補淡應急調水方案」,頗有「劫貧濟富」的意味。--貴州省是全中國大陸人均收入GDP倒數第一的省份;而包括澳門、珠海、中山、廣州等城市在內的珠三角西部地區,在人均收入及地區 GDP數據上,則屬全中國大陸頂尖的區域。但是,富庶的珠三角卻要貧脊的貴州省無償供應淡水,而這些淡水可以用來發電,具有較高的附加價值,而且發電經濟又在貴州省的地區經濟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份量。因此,為了解決包括澳門在內的珠三角西部區域居民的飲水問題,貴州人民是作出了無私的犧牲。

打個形象的比喻說,天生橋水庫的蓄水,如果是以發電的方式外泄,平均每立方米淡水可發電十度左右,從中產生的產值約為人民幣二元。而每年的「珠江壓鹹補淡應急調水方案」中,天生橋水庫的調水量達數億立方米,其所蘊含的發電產值就將會是近十億元人民幣。十億元人民幣,在珠三角地區來說,可能算不上甚麼。但據貴州省長林樹森在貴州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透露,貴州省去年全省的生產總值才是二千二百六十億元,全省財政總收入為四百四十八點六六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二百二十六點六億元,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九千一百一十六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一千九百八十五元。在這樣的經濟實力背景之下,十億元的「含金量」,就是相當的高。何況,這十億元的發電產值,還只是作為「外行人」的筆者「行外估算」而已,實際數字可能還將會更高。由此可見,為了澳門等城市能喝上淡水,貴州省人民確是作出了無私的奉獻。即使是不計天生橋水庫無償泄水的「發電產值」,就是以其原水的本身價值來說,也是一筆頗大的財富。--以澳門自來水公司向珠江市購買原水的價格每立方米零點八九元港幣計算,天生橋水庫所無償供應的數億立方米原水,其價值也高達數億元港幣。單是這個「原水價值」,已等於是貴州省去年全年生產總值的千分之二點二二,或財政收入的千分之八點九,又或地方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一點七六。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三十條規定,「使用供水工程供應的水,應當按規定向供水單位繳納水費」。按照這一規定,天生橋水庫是完全有權向珠三角的受益城市收取供水費的。但國家卻決定是無償實施調水方案,而且還是貧窮的區域向富裕的區域無償供水,可見這確是含有「窮人捐助富翁」的意味。實際上,據筆者這幾年在貴陽市的觀察,貴州省有關部門是服從國家大局,「忍痛」配合這個方案的。因此,在廣東及中央媒體大篇幅報導這項方案啟動之時,貴州省媒體的反應就相對冷淡,省內人士對此也持保留態度。對此,我們應更增強「飲水思源」的意識,不要忘記貴州人民的無私捐助。

澳門特區如何報答貴州省政府和人民的「千里送清泉」之恩?主要的當然還是呼籲和發動更多的企業界到貴州省投資。尤其是前晚在特首何厚鏵與澳門企業界人士的座談中,有澳門企業家代表團成員反映,在貴州省一些少數民族鄉鎮,竟無外來投資,甚至沒有工業。但正因為如此,才充滿商機,進行工業投資大有可為。另外,貴州部份少年兒童的學習環境甚為艱苦,也極盼港澳海外人士扶貧助學。實際上,就有不少澳門居民、團體積極參與貴州省的助學工程。參加這次企業家代表團活動的兩位團員,在訪問考察期間就代表「樂善行」專程到遵義市鄉下送贈助學捐款。另外,特首何厚鏵也宣佈,澳門基金會捐贈一百萬元,澳門企業界和工商團體共捐贈二百萬元,作貴州省助學希望工程之用。

還有一個方法,是可以幫助貴州一些困難家庭脫貧的,就是進行澳黔勞務合作。實際上,貴州省是個人力資源大省,向有「黔軍出山」的傳統,全國各地的工地、商店等,都活躍著貴州省的勞務大軍。中共貴州省委主辦的《當代貴州》半月刊,五月下半月號的封面專題就是《做好貴州勞務輸出這篇大文章》,回顧了二十年前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有關勞務輸出的重要批示,及此後二十年來大力發展勞務輸出,解決貴州省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快農村脫貧增收的成效。既然澳門特區未來數年的發展,將出現勞動力嚴重缺口,故在輸入勞工方面向貴州省進行政策傾斜,相信也是報答貴州省政府和人民無私支持澳門渡過鹹潮難關恩情的應有之義。而且,這將不但在中短期內,可使部份困難家庭脫貧,而且在長期方面,也可因貴州省外勞約滿返回貴州後,利用在澳門務工所學習到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在貴州進行傳幫帶,提高就業技能和競爭能力。這既是「授人以魚」,更是「授人以漁」,起到更深層次、更廣泛的幫助貴州人民脫貧致富的作用。

不過,由於勞務輸出的「總管」,是在國務院商務部,而商務部又未授權貴州省自辦輸出勞務,故單是澳門特區與貴州省層次的勞務合作,是難以實現的,必須得到商務部的支持。因此,澳門特區政府似是可以而且應該向商務部反映情況,並與貴州省一道,共同爭取獲得兩地勞務合作之權。

特首何厚鏵是廣州人(番禺區屬廣州市管轄),而貴州省長林樹森曾長期在廣州市工作,並在廣州市委書記任上調黔。兩人關係不但密切,而且更是親切,用句港澳俗語來說,就是「落雨擔遮--死黨」,老友鬼鬼。有這一層人脈關係,黔澳合作將會較為暢順。我們相信,正如林樹森省長所期盼的那樣,黔澳兩地必能進一步發展友好合作關係,切實加強兩地經濟和文化交流與合作,擴大合作領域,使合作雙方取得互利雙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