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局駐新加坡「代表」胡為真卸任前在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痛批民進黨「政府」「去蔣化」及「去中國化」,在台灣朝野中引發軒然大波。此一事件,一方面反映了台灣公務員體系中,幾個以「深藍」背景人員為主的、涉及「國冢安全」的部門,如「外交部」、「國防部」、「國家安全局」、「軍情局」、「調查局」等的工作人員,不滿民進黨當局大搞「去蔣化」、「去中國化」的矛盾、掙扎心理;另一方面,卻又極有可能會被民進黨當局拿來作藉口,在上述敏感部門進行「滲砂子」、「挖牆腳」,換上自己所信得過的人。 胡為真痛批民進黨「政府」「去蔣化」及「去中國化」,是出自他的既有深藍政治立場。且不說他的父親胡宗南,就是蔣介石的愛將之一,因而使他容忍不得任何「去蔣化」的行為,就說他的「大中國」情懷,既來自他從小就受到的「反台獨」教育,也來自他對「一個中國」問題的潛心研究,並成為研究「一個中國」理論的資深專家之一。--盡管他所認知的「一個中國」,指的是「中華民國」。
實際上,胡為真在出任「國家安全局」副局長和「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期間,也兼任國立師範大學及政治大學教授,並在「外交部」外交領事人員講習所客串授課。面對經常有學生提問美國對華政策的演變的情況,他利用在「國安局」和「國安會」出任領導職務的便利,搜集大量內部和公開的資料,整理撰寫了《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一書,於二零零一年四月交付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盡管是從台灣的角度立場來認知和闡述「一個中國」的定義及美國的「一中」政策,但他對「一個中國」的堅持,卻是不容置疑的。
而且,胡為真在該書中,還以其長期在「國安」系統工作的敏銳觸覺和深刻的分析能力,指出從尼克松到克林頓六任美國政府對華政策演變的幾點意義:一、在美國六任政府中,不論美國承認的是台北或北京政府,美國反對台海發生戰爭及反對中共佔據台灣兩項立場均無改變。
二、在美國這六任政府期間,美國內部總有「承認台灣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地位」及「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爭議。綜合看來,美國對華政策的作為顯示逐漸傾向接受「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份」之議,但歷年來各屆美國政府亦均仍願協助維持台灣的獨特的地位。
三、五十餘年來,影響美國對華政策最大的因素應是中國大陸由於內部政治發展而表現於外的對美政策,以及美國基於世局發展,而對其在亞太利益的詮釋。而這兩大因素亦彼此相互影響。
四、三十年來,美國與中國接觸的主要動機亦有所轉變。在一九六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極對抗時代,美國主要考量是抑制蘇聯的擴展,利用中國在戰略上牽制蘇聯。為此,在此期間,美國並未關注中國大陸的「人權」問題。近年來由於中共改革開放政策進一步推行,美國為了經貿利益,也為了遏阻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及環保等議題,以及聯合國在世界事務安排的重要性增長的事實,而加強與中共在各方面的合作,並努力將中國「融入國際社會」。
五、美國對華政策架構諸文件的文字多留有解釋餘地,主要是因為對前景變化的不確定。
六、《台灣關係法》在相當程度上補救了美國與台灣「斷交」後對台灣不利 的法律效果。美國與台灣維持之關係是「無邦交國」與台灣維持非官方關係的最高形式,此種時勢在「總統制」的美國較易發生,而在「內閣制」的歐洲國家,則不易產生。因美國憲法並未規定國際法地位高於國內法,而美國國會亦有權制定影響國際條約效力的法律,故《台灣關係法》在法律上的地位不低於三個「中美聯合公報」。
七、美國在採取對華行動時的一項重大考慮在美國的國共內政治。
八、經由美國來解決台灣問題一直是中共的思維,但中共也因誇大了台北對美國依賴的心理而亦會誤判。
九、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不論就國際法或國內法層面,及相關作為方面,都在逐漸變化中。但在《台灣關係法》的運作下,美國的「一個中國政府」可以說是「一個中國,以及一個以上政府」,或是「一個中國,一個政府,一個政治實體」。
由此可知,胡為真雖然反對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但他心目中的「一中」是「中華民國」。而他的反對「去蔣化」,除了是政治理念外,也反映了在他維護其父親胡宗南的「忠蔣形象」方面。--年前張戎的《毛澤東,不為人知的故事》要在台灣出版中文版,遠流出版社已做好了一切出版的前期準備工作。胡為真以該書直指胡宗南是「共諜」,污蔑了他父親的貢獻和地位為由,向遠流出版社施壓:必須刪掉胡宗南是「紅色代理人」一節,否則追究法律責任。結果,該書中文版改在香港出版。
胡為真「嗆聲」事件反映了過去長期接受「反共反獨」教育的「外交」人員,在民進黨上台後的嚴重不適應症。一方面,他們作為民進黨「政府」的駐外人員,必須維護及宣示民進黨當局的「國家」定位及政策;另一方面,民進黨當局的「國家」定位和政策,與他們的個人政治理念,是截然相反的。這就使到他們處於煎熬、掙扎之中,公務與理念不能兼顧。這種情況,程建人、李大維等人的身上也有所反映,尤其是李大維還是國民黨的中央委員,要他為民進黨當局賣命,真是違心的事。
對此,陳水扁也早有所不滿,故一直就有意向「外交」系統「滲砂子」。幾個重要國家 的「代表」,都換上了「自己人」,如美國的吳釗燮,日本的許世楷等。現任「新聞局長」謝志偉,也曾派駐德國。本來,陳水扁也計劃改派駐斐濟「代表」、「獨派」人士郭時南來替換胡為真(唯遭新加坡拒絕)。而經胡為真「嗆聲」事件後,可能會刺激民進黨當局加快在「駐外」人員中「去藍換綠」的步伐。
不過,陳水扁的任期只剩下不到一年,他能否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全面更換駐外「代表」?不無疑問。而從另一角度看,胡為真等人之所以敢於「嗆聲」,也是看準了這一點,並對馬英九的選情抱樂觀態度(馬英九上月訪新時,胡為真從頭陪伴到尾,服務周到)。為此,就有綠營人士譏諷胡為真「嗆聲」是為了在馬英九當選後「重新再起」。
倘這位綠營人士的說法屬實,也可從一個側面觀察當下許多尚未到退休年齡的偏藍中層事務官,紛紛申請提前退休的思想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