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日起一連三天在昆明舉行的「第十六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雖然其主題是「構建和諧的兩岸關係」,但由於當今民進黨和中國國民黨都在推動「入聯公投」,都有變相「法理台獨」的意味,直接地挑戰《反分裂國家法》,因而「入聯公投」也就成了這次研究會關注的一個熱點,不少與會專家學者或是在其提交的論文中專題分析探討「入聯公投」的危害性,或是在小組討論中即興討論這一議題。
全國台聯顧問蘇民生在開幕式後的大會發言中指出,台灣當局明知推動「入聯公投」是辦不到的事情,但卻偏要樂此不疲,其動機不在成功在造勢:一、他們要製造矛盾,挑起事端,以便渾水摸魚,亂中取利;二、他們要借此討好「深綠」,保住「深綠」選票;三、他們要借此壓制藍營,減少藍營的支持者;四、他們要借此在國際社會爭取同情、支持;五、他們要利用這種手段挑動民眾情緒,離間台灣人對祖國大陸的感情。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綜合室助理研究員汪曙申在其論文《民進黨當局的「入聯公投」淺析》中指出,民進黨企圖混淆「入聯公投」與「統獨公投」,以減少國際社會的反彈。聯合國是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加入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民進黨推動「入聯公投」即是變相地以「公投」方式表決台灣的法理地位,突破「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國際共識。陳水扁聲稱「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不違背「四不」承諾,但「入聯公投」無疑是其邁向「法理台獨」的危險一步。另外,民進黨搞「入聯公投」的本質是在撈取選舉利益。首先,在引導選舉議題的同時,民進黨可借「公投綁大選」激發泛綠選民的投票意願,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其次,在轉移弊案,經濟衰退等焦點的同時,民進黨趁機塑造被中美打壓的輿論氛圍,從而獲得部份「悲情票」。最後,針對馬英九打「經濟牌」和「新本土牌」,民進黨以「入聯公投」挑起統獨爭議,從而佔據傳統優勢位置。繼續執政已是目前民進黨的最高利益,民進黨在「入聯公投」上表現出愈強的抗壓性,愈證明該議題對其的重要性。總之,「入聯公投」對於民進黨是「工具理性」高於「價值理性」,該黨不會輕易放棄這一挾持台灣民意的「選舉利器」。
台灣夏潮基金會執委汪立峽則分析指出,民進黨並不打算向來自美國的反對和警告讓步,堅持要搞「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其原因除了選戰的考慮,還因為早在若干年前李登輝就已經論斷二零零八年是「台獨」成敗的關鍵年。這一年北京舉辦奧運,必然多所顧慮,過了這一年,中國國勢愈形強大,「台獨」就沒有多少空間可搞了。李登輝的這一「預斷」對民進黨很有啟發和鼓舞作用,促使他們決心「畢其功於一役」地大膽冒進。但是,這個問題對「台獨」也有很不利的一面,當民進黨以「公投」公開用「台灣」之名取代「中華民國」之時,國際上包括與「中華民國」建交的那些小國,都將被迫認真考慮捨台灣而去。哥斯達黎加不久前在終結與「中華民國」長達六十三年的「邦交」之時,其總統阿里亞斯發佈聲明說,「哥國一向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可是中華民國變了,變成台灣,所以哥國必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變的不是哥國,是台灣」。哥國的這個聲明可以視為針對「台獨公投」問題的某種預兆。如此看來,當「台獨」玩火之時,也就是它「GAME OVER」--玩完的時候。
從種種跡象看,北京方面至少是涉台部門,對馬英九近期的一些動作感到難以理解,並嘖有煩言。因此,在昨日開幕式後的大會發言環節,安排了在《從「二合一」破局,談馬英九的選戰策略》論文中對馬英九多有批評的台灣「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紀欣「打頭炮」。紀欣在論文中,批評了馬英九一系列的策略錯誤,包括處理「二合一」議題失當,不該棄守「中選會組織法」,四不像的「馬式修憲」,及「反聯公投」。她指出,面對民進黨不斷以「本土牌」進逼,並企圖以「入聯公投案」集其大成,馬英九自以為他打出「重返案」,即可防守「族群牌」。其實,「公投」一直是民進黨的政治圖騰,不論結果為何,只要多舉辦一次「公投」,民進黨就可多宣傳一次「台灣人民決定論」。國民黨跟著「拼公投」,不僅有「騙選票」之嫌,還等於承認「公投」具有民主正當性,這豈非長他人志氣?二零零三年十一月國民黨支持「公投法」,雖不能算在馬英九的賬上,但曾為國民黨主席的他,從未有勇氣針對「公投不等同民主」,做過公開理性的辯論,如今為了選票,他不但不告訴選民,「入聯案」是個做議題,反倒加入叫價的混仗,不顧深藍選民公職的反彈,冒著不見得來得及聯署的風險,硬幹到底,怎能不令人為他捏一把冷汗?
台灣世新大學教授曾祥鐸則在其論文中的一節《「中國國民黨」將變成「台灣國民黨」》中,除了批評馬英九改變連戰的正確政策的一系列表現之外,也重點批評了馬英九的「返聯公投」。他指出,在過去,國民黨是反對「台獨」的,如今卻在「入聯公投」問題上,似乎是與民進黨合流了。這豈不是向全世界宣告台灣民意支持「台獨」嗎?這是宣告「台灣自中國分裂出去」的實質的一步,踩到中共「反分裂法」的紅線了。
(昆明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