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研討會探討美日與台海事務前景

在台灣媒體的採訪術語中,有所謂「大兩岸」和「小兩岸」之說。其中的「大兩岸」指的是需要經常出差涉及到兩岸事務性談判的新聞採訪;而「小兩岸」則專指台灣地區「海陸兩會」(即海基會和「陸委會」)有關台灣當局對大陸事務工作的新聞採訪。而在近年,由於海峽兩會的事務性談判已告停頓,「海陸兩會」也沒有甚麼具有新聞價值的消息發佈;但與此同時,隨著台海事務的「國際化」,尤其是美國的角色作用越來越重要,因而台灣的新聞同業們,也開始將「大兩岸」和「小兩岸」的涵義擴展:其中「大兩岸」指的是處於太平洋兩岸的中國和美國在台海事務上的合作和角力的消息報導,而「小兩岸」則專指台灣海峽兩岸的大陸與台灣之間的關係的新聞採訪。

正因為美國在台海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台灣的學者專家還將之形容為北京借助美國遏阻「台獨」,再加上日本也對台海事務表現得越來越有興趣,因此,在「第十六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上,有十二位學者專家提交了有關美國、日本與台海事務關係的論文,佔論文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一點四。

美國洛杉磯華夏政略研究會會長王中平在其題為《美國下一屆民主黨政府對華政策推測》的論文中指出,二零零八年民主黨上台的機會很高。這是因為,美國總統選舉,由三大因素決定:第一,政黨共和黨執政快八年,打伊拉克戰爭失盡民心,超過一半的人民反戰,美國海外聲望下跌,政府赤字增多。人民選民主黨已成趨勢。第二,問題與政策。反伊拉克戰爭已成重點,共和黨政策及製造的問題,已喪失民意。第三,候選人的性格。民主黨以希拉里參議員及奧巴馬參議員為主,共和黨以麥凱恩參議員及朱利安尼市長(前紐約市長)為主。希拉里以女性、有民望及巨大的籌款能力,已走在選舉的前列。所以說二零零八年民主黨上台的機會有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九十的可能率。

王中平在分析民主黨與共和黨對華政策的區別時指出,民主黨一般以自由主義、勞工、中下階層的人民支持為主,共和黨以保守主義,大商人、中上階層的人士為主。一般人以為美國的對外政策是兩黨一致的政策,其實是有分歧的。雖然都是以美國的利益為主,但仍可分為長期的、短期的、全部的、部份的、全球的、區域的、國內與國外的。對華政策當然有所不同。二零零八年民主黨上台對中國是一個重大的挑戰,不論是環保、貿易赤字、人權、勞工、新聞自由等等,都對中國產生巨大的壓力。而面對中國的和平崛起,民主黨與共和黨最大的區別是,不以阻止或壓制中國的崛起,而是以規範與適應中國的崛為主,更傾向使用軟實力勝於硬實力。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就看中國的政策而定。

因此,王中平分析說,民主黨上台有利於兩岸的和平統一。這是因為,共和黨是以台灣來對付中國,民主黨是以台灣來改變中國。對付中國,即以台灣來卡中國的脖子,絕不能放棄台灣。民主黨以台灣改變中國,以中國為主,在和平的條件下,當可放棄台灣換取中國的利益。所以對兩岸的和平統一是一個有利的變化,中國必需善加利用。但是,兩岸和平統一的關鍵,還是台灣的選舉。而大陸對台政策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落實到政治上,就是寄望於台灣的選舉。把「台獨」份子選下台,兩岸問題就迎刃而解。美國也樂意做個順水人情,兩岸就可走向和平統一的道路,免除中美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郭震遠則在其《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變化和影響》中指出,歷史顯示,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從出現開始,一直是中美關係最重要的干擾因素。其重要性源於台灣問題是中美之間在基本國家關係和國家戰略兩個層次的利益衝突的集中表現。這兩個層次的衝突都是由於美國堅持插手、干涉中國內政而引發,而且直接、嚴重損害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國家統一等核心利益。所以,只有美國減少並最終停止對台灣問題的插手、干涉,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的重要性才會減少並消失。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盡管中美之間出現了保持台海局勢相對和平的共同利益,但並沒有跡象表明美國準備停止插手、干涉台灣問題。關鍵在於,盡管中美關係持續改善、發展,但美國沒有,而且在可預見的時期中也不可能停止對中國的防範、遏制,所以,一直需要以台灣做為牽制、防範中國的重要戰略手段。在這個意義上,台灣問題涉及美國重大利益。只有防範、遏制中國不再是美國戰略和對華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美國才會減少、停止插手、干涉台灣問題。在出現這種戰略性變化前,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的重要性不會,也不可能減少,更不可能消失。

不過,郭震遠又指出,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的敏感程度已有所下降。他說,很長時期中,美國關係中的台灣問題的敏感性一直受到特別關注。因為海峽兩岸關係的緊張,往往立即引發中美關係的緊張。這種敏感性來自中美關係中台灣問題的重要性;而在具體層次上,這種敏感性則來自美國把保護、支持台灣,特別是保護、支持台灣當局,做為插手、干涉台灣問題的主要手段。由於美國堅持保護、支持台灣當局,所以海峽兩岸關係緊張,必然引發中美關係緊張。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這種敏感性有最突出、頻繁的表現。但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保持台海局勢相對和平成為中美之間在台灣問題上的共同利益,導致出現海峽兩岸關係緊張並不必然導致中美關係緊張的局面,甚至出現中美有限合作,制約陳水扁「台獨」行徑的局面。顯然,在這個意義上,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的敏感程度有所下降,而且在陳水扁加大推行「台獨」路線力度的形勢下,這一點還將更加明顯。台灣問題成為中美關係起伏主要原因的局面將減少。

然而,由於美國沒有,也不可能停止插手、干涉台灣問題,故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和更長時期中,台灣問題將繼續嚴重干擾中美關係。主要包括:美國堅持插手、干涉台灣問題,繼續嚴重損害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和國家統一;美國把保護、支持台灣和爭取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主導地位,納入美國對亞太地區軍事戰略布署的調整之中,很可能將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衝突,由主要是雙邊關係的層次上升為地區戰略關係的層次:美國保護、支持台灣的各方面動作,仍然是中美之間經常性的衝突的重要內容,由於這干擾,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的新階段將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但必須認識到,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從出現之時起,從來就不是中美關係的決定性因素。中美關係的決定性因素,是中美雙方對於各自在一定歷史時期中的戰略利益的判斷。中美雙方都越來越明確地認識到,保持中美關係相對 穩定,發展中美更是廣泛的合作,符合雙方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和更長時期的利益。這決定中美關係持續改善、發展的大趨勢不會改變。

香港台海問題觀察家李風在《台日關係現狀與未來趨勢評估》論文中,分析日本親「台獨」右翼政客對提升日台關係的一些主要做法:一、提升日台「外交」機構職能,為台灣駐日機構「正名」,配合民進黨當局駐外機構「正名」主張。日本外務省駐外機構有三類:一是「大」即大使館,二是「總」即總領館,三是「代」即代表處。今後,日駐台機構將公開稱是「代表處」。相應地,台駐日機構,也將公開稱為「代表處」。二、提升日台官員互訪層級,建立日台「實質外交」關係。原日本外務省規定,只允許處長級官員訪台,親台人士建議,可提升到副部長及官員訪台,只要冠以「私人身份」則可,在台可參加任何與公職相符的活動。而台灣官員也照此辦理,副部長級官員訪日,也冠以「私人身份」則可。三、日本在台灣明年大選問題上仍然是兩邊下注,雖偏向綠營,但也不得罪「泛藍」。不管是謝長廷還是馬英九當選,作為安倍政府,都會同樣有期待。希望新的領導人,維護台海和平,不要打破「不統不獨」。

更正:昨日本欄第四段「中國時報」為「自由時報」之誤,第九段「台灣雲南」為「台灣雲林」之誤。合更正

(昆明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