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組看似矛盾數據談分配不公兩極分化 從兩組看似矛盾數據談分配不公兩極分化

下面是有關澳門房地產市道的兩組數字:

一、八月九日,特首何厚鏵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宣佈,澳門物業市場在政府四月間宣佈暫停「置業移民計劃」後,已經達到比預期更理想的效果。過去因此計劃而被不合理炒高的二手樓市場,近期已經回軟,成交價下降了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可算是穩定了屬於本地居民置業範疇的樓價。但同時,一些以吸引外來投資者為對象的物業市場,樓價卻在穩中向上,並沒有出現負面的不健康情況。

二、八月十日,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發佈「二零零七年第二季不動產交易」統計資料,其中涉及樓價部份是:按實用面積計算,今年第二季本澳整體住宅平均成交價為每平方米一萬四千一百四十元,較去年同季及今年第一季分別上升百分之四十一點三及百分之十三點七。澳門半島的平均成交價為每平方米一萬二千九百一十八元,較去年同季及今年第一季分別上升百分之四十七點五及百分之十六點二。?仔的平均成交價為每平方米一萬七千七百九十元。

只不過相隔一天,分別由何特首與統計暨普查局發佈的第二季度樓價報告,似是並不相吻合,其中前者是下降,後者是上升,並有後者否定前者之勢。

不過,統計暨普查局的計算單位,是「整體住宅單位」,而何特首所說的是「二手樓市場」。當然,他也提到,「以吸引外來投資者為對象」的優質樓宇,卻是樓價「穩中向上」。

因此,看似矛盾的一對第二季度樓價變動數字,就排除了「矛盾」的表象,也不存在著「下屬否定老闆」的問題。綜合兩組不同數據,應是第二季度整體樓價上升,但其中的「二手樓宇」的成交價則下跌了百分之十五至二十。

這樣的看似矛盾,但卻是一統的數據,在市民現實生活中,也同樣存在:一方面,是澳門人均GDP和僱員收入中位數,逐步上升,並跨過了「先進國家/地區」的「門檻」。但另一方面,卻有七成的僱員的收入,是低於「中位數」;人均GDP上升了,相當一部份居民的實質生活水平卻是下降了。

而且,隨著人民幣繼績升值,而澳門居民的主要副食品又是來自內地,及一部份「先富起來」的賭場員工,由於購買力強勁,而也成了催發物價趨升的主要因素,使到通貨膨脹率持續攀升。相比之下,那七成工資收入低於「中位數」的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就更是大幅地被扯低。

在改革開放初期,改革開放設計師鄧小平曾經說過,讓一部人先富起來,先富的人帶動後富的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目前澳門的情況則是,由於博彩業的急速發展,及房地產業的蓬勃,確是有一部份人先富了起來。但是,先富起來的人並未能帶動後富的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仍有約七成的居民的實質生活水平,不但沒有「水漲船高」地上升,相反卻是比過去甚至是比回歸前下降了。因此從某種角度說,這部份居民不但是分享不到整體經濟發展的成果,甚至還感受不到澳門回歸的喜悅(主要是指實質生活水平方面,並非指社會政治等領域)。

實際上,在澳門剛回歸時,以至在防範「SARS」期間,雖然整體經濟欠佳,但由於當時物價低廉,而且整個社會洋溢著一種互相友愛、扶持的氛圍,基尼系數也在可以容忍的範圍之內,兩極分化並不嚴重,因而社會尚算和諧。

自博彩業急速發展的效應發酵之後,兩極分化現象越趨嚴重。不少同樣對社會發展作出不同程度貢獻的居民,處於「M型社會」的另一端,也就難免對「分配不公」有所怨懟。尤其是在「歐文龍事件」爆發及隨之而流傳著許多與「歐案」有關的傳聞之後,這些「後富的人」恍然大悟,原來在「先富起來的人」之中,有一部份人的財富來源是見不得光的,就更難指望他們能帶領「後富的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了。這種心理嚴重不平衡心態,成了催發「五一」遊行的動因之一,當然也嚴重危害及威脅社會和諧。

胡錦濤主席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下的定義,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而其中的「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完整。也就是說,社會公平和正義,本質就在於給每個人以所應得,在總體上保證每個社會成員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發展機會,根據每個社會成員的具體貢獻進行有差別的分配,對一次分配後的利益格局進行必要的調整,使社會成員不斷得到發展所帶來的利益,進而使社會生活的質量不斷有所提高,各階層應當得到有所差別且恰如其分的回報,各階層之間應當保持一種互惠互利的關係。

澳門特區實行「一國兩制」,建構和諧社會不盡然照搬上述定義和概念。但降低基尼系數,減少兩極分化,使到全體社會成員都能不同程度地享受到整體經濟發展的成果,起碼是實質生活水平都能有所提升,以避防「不升反降」,卻是共通的,亦即也是適用於澳門特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