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利城股權事件似是被有心人所利用操弄 萬利城股權事件似是被有心人所利用操弄

在特首辦和終審法院分別發表相關聲明之後,有關特首何厚鏵間接持有「澳娛」股份的報導,應是可以得到澄清。盡管如此,何厚鏵在一九九五年將其所持「萬利城」股份與其堂兄何厚榮交換大豐銀行股份之後,兩造當事人未有隨即在香港商業註冊處更改公司登記/註冊資料,卻是明顯的疏失,也為何厚鏵在出任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尤其是當澳門進入「多事之秋」之後,讓有心人「揪秤」,而「授人以柄」。這個教訓,相當深刻。今後,凡是有心參選第三、四任及以後各任特首,以及有心從政(包括爭取獲委任為主要官員、參選立法會議員……)等的商界人士,在處理自己的商業財產登記資料,以備作財產申報時,都須注意應避免重犯此類錯誤。

不過,話說回來,盡管何厚鏵確是一時疏失,在商業登記/注冊資料方面「授人以柄」,但為何《南華早報》的記者,卻能在浩若瀚海的商業登記/註冊資料中,大海撈針地尋查到這筆其實是並不起眼的資料呢?實際上,據廣州出版社於何厚鏵、何厚榮進行股權交換當年--一九九五年出版的《香港大辭典》一書所載,一九九三年底,香港本地已註冊公司共四十一萬五千九百一十一家,在香港註冊的海外公司共三千五百四十四家。其中,一九九三年當年新增公司共六萬一千八百三十一家,如以此增長速率計算,到二零零七年香港註冊公司共達一百二十八萬一千五百四十五家。《南華早報》的記者卻能突發靈感,去翻查香港公司註冊資料並在其中找到何厚鏵持有「萬利城」股份的資料,並進而追查到「萬利城」是「澳娛」股東之一的情況,真比福爾摩斯還要精準。因此,在這幾天坊間的議論中,都認為一定是有「有心人」向《南華早報》報料,才引起《南華早報》記者的興趣,前往香港公司註冊處翻查資料,並能「一擊即中」,在浩若翰海的資料中找出何厚鏵「持有」「萬利城」股份的資料。

那麼,這位「有心人」,又會是誰?其一、可能是在「萬利城」進行公司註冊/登記時,各方的當事人。包括「萬利城」的股東,協助其進行公司註冊登記的律師樓人員,以及香港商業註冊處的職員。但這個可能性較低,因為這樣做等於是倒自己的「米」,除非是商業註冊處和律師樓的離職人員。其二、是「澳娛」的股東及其辦事人員。因為只有他們,才清楚了解「澳娛」的股本結構(香港商業註冊處所登記的「萬利城」資料,不會註明「萬利城」持有「澳娛」股份)。但從理論上說,「澳娛」股東及其辦事人員也不會「坐在船上望船沉」,自爆「澳娛」與何厚鏵「有利益衝突」的「醜聞」。何況,何厚鏵也早在當選為特首之前,就已以交換股權的方式,退出「萬利城」亦即是退持間接所持有的「澳娛」股份,相信「澳娛」其他股東也都知曉,就更沒有理由「製造冤案」。因此,只有本身亦持有「澳娛」股份,而且對「澳娛」的資本結構瞭如指掌,也很熟悉「澳娛」的運作內幕,但現在已經「失勢」的人,才有條件得知「萬利城」是「澳娛」股東之一的事實及其股權結構,以及何厚鏵「與有榮焉」的情況; 並因其與「澳娛」勢成水火,甚至是要置「澳娛」於死地,才有「理由」去爆這個「大鑊」。一來是要報「澳娛」未能善待之仇,二來是要給點「顏色」給在其心目中是向「澳娛」進行政策傾斜的何厚鏵「看」。

如果這個邏輯推理符合事實的話,向《南華早報》報料的「有心人」是何方神聖,也就呼之欲出了。實際上,結合近月來有人經常在香港報章上刊登廣告,要求何鴻榮公開「澳娛」的股東結構,及曾經公開表示,澳門特區政府偏幫「澳娛」,並聲稱澳門已成了惡勢力的天下,自己不敢過澳門……等情況來看,上述的邏輯推理與這一現象是較為吻合的。當然,未必是其本人作出此等行為,或許是有人為了自己所承攬的官司提升「贏」的勝算,而利用傳媒進行輿論配合。當然,這與某些法界人物喜歡「唱衰特區」的「習慣性思維」,也有所重迭。

不管上述推測是否屬實,隨著社會形勢的日趨複雜,已經參政及有心參政的人士,確是應從「萬利城股權事件」中吸取教訓。事事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謹言慎行,既要嚴格遵守法律,又要注意避免無心之失。否則,一點兒的失誤,在「關鍵時刻」就會被操弄成「重磅炸彈」,直炸得「爾曹身與名俱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