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無派千奇百怪新潮流斬不斷仍將暗湧

民進黨去年七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日舉行的第十一屆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了由「謝系立委」王幸男衝著「新潮流系」而提交的「解散派系」提案,規定黨中央立即停止以派系名義設立辦公室,招募會員,召開會員大會,收受會費,對外募款;禁止派系邀請政務官至派系報告政策及決策;黨中央及地方黨部黨職人員、中央及地方公職人員任職期間,應聲明退出派系。該決議案還規定,黨中央必須在下次「全代會」中提出落實「解散派系」決議的配套措施和罰則。為此,民進黨本周三召開的中執會,審議了有落實「解散派系」決議的配套措施和罰則草案,打算提交給已定於九月三十日舉行的第十一屆第二次「全代會」通過。

本來,黨中央此舉是執行黨代會的決議之舉,無可厚非。但問題是,民進黨全黨在今年五月間的「立委」、「總統」初選中,進行了一場「不叫派系的派系大戰」,「刀刀見骨,棒棒見血」。與「總統」初選參選人蘇貞昌結盟的前「新潮流系」,被以謝長廷為首的前「福利國連線」成員和以游錫(方方土)為首的黨中央黨工「摁住來打」。以往最堅強的戰鬥堡壘「新潮流系」卻不堪一擊,全線潰散,慘敗收場。也就與「反新聯盟」結下了深仇大恨,以吳乃仁為首的部份「新系」成員發誓不為謝長廷輔選。黨中央本應團結全黨打好明年初的兩場硬仗,止痛療傷。因此,為執行「解散派系」決議制訂配套措施,已非首務之急,而有必要在「全代會」上作個說明,並取得多數代表同意,延後到下一次「全代會」辦理。但以游錫(方方土)為首的黨中央卻是哪壼不開提哪壼,在黨內一片罵聲中仍堅持要提案,難怪黨內外都認為這是游錫(方方土)私心之舉。

其實,去年「全代會」通過的「解散派系」決議,並非剛性決議,只不過是要求各派系停止活動而已,亦即為各派系繼續留存留下了灰色地帶。因此,作為組織性最強的「新潮流系」,雖然是撤下了招牌,也停止了正式的組織活動,但私底下的聚會並針對當前局勢尋求共識,仍然是「剪未斷,理不亂」地在進行著。實際上,據說就在初選結束後,「新潮流」仍舉行了一次不算是「流員大會」的「流員會議」,對「新潮流」首嘗敗績進行了認真的檢討,並得出結論:年前「新潮流」作出的「務實台獨」決議,幾年來只顧強調「務實」,而忘記了「台獨」,因而流失了大批支持群眾,但又吸引不到新的支持者──因為主張兩岸「三通」者,並不相信「新潮流」將會改弦換轍。為了吸取這一教訓,今後,應重回「務實台獨」的路線。

「新潮流」所主張的「務實台獨」,是以「台灣前途決議文」為理論基礎,認為台灣已經「事實獨立」‘「國號」就叫「中華民國」,因而不必再推動「台獨」活動,也無須更改「國號」。在此情況下,兩岸關係在政治上是「一邊一國」,但在經貿上則可緊密融合,而且步子還可邁得更大一些,努力促進「三通」,及大陸居民赴台觀光。

「新潮流」之所以將其以往追求的「實質台獨」調改為「務實台獨」,認為只須維持目前的「事實台獨」狀態即可,不必建立「台灣共和國」;也之所以由過去主張「強本西進」,調改為今日的主張「三通」,是「適者生存」。也就是說,「新潮流」之所以有此轉變,據說是他們從國際現實及大陸制訂「反分裂法」等事實中體認到,根本不可能「獨立建國」,反而「中華民國」是太平洋的「大兩岸」與台灣海峽的「小兩岸」之間的最大公約數;而「新潮流」的一些主要成員,近年經常到大陸探訪台商,吳乃仁從民進黨秘書長轉任證交所董事長後, 也有機會經常與大陸台商餐敘,因而了解到兩岸經濟密不可分,也知道大陸台商的需要。因此年前「新潮流」舉辦「流員大會」時,通過了調整立場的決議,將今後的政治方向訂定為「務實台獨」。

但在實踐過程中,居住於北部都會區的流員,熱衷於推動發展兩岸經貿關係,因而曾影響了蘇貞昌推出「蘇修路線」,並在政治上並不支持「公投新憲」,形成了一股比「務實台獨」更為務實的「北流」,因而被「台獨」基本教義派攻訐為「十一寇」、「西進昌」、「中國琴」。而以中南部農村為根據地的「新潮流」成員,則受制於當地的政治生態,既繼續堅守「台獨」立場,又反對過快過熱發展兩岸關係,成為「南流」,因而被黨內外視為正統的「新潮流」。

經過初選失利及返回「務實台獨」軌道,「新潮流」今後的政治立場及兩岸主張,可能會是「北流」向「南流」靠攏。其中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段宜康主動與謝長廷和解,吳乃仁、鄭文燦、林錫耀等參加謝長廷輔選團隊。

既然如此,也既然「黨內無派,千奇百怪」,派系活動才是民進黨內民主的特徵之一。故所謂「解散派系」的決定,也就成了多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