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副國務卿內格羅蓬特接受香港鳳凰衛視記者專訪,作出「入聯公投視同台獨」的宣示之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韋德寧周四在白宮簡報會上宣佈,美國並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或就此議題進行公投。他指出,「成為聯合國成員需要有國家的地位。台灣、或者中華民國,目前在國際社會上都不是一個國家」。韋德寧還表示,在下周的澳洲「APEC」高峰會上,布什總統將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談,相信胡錦濤將會在會面時主動提到台灣問題,屆時布什將會當面重申美國反對台灣加入聯合國的立場。
這是一個星期內,美國主管台海事務的實權官員明確表態反對台灣加入聯合國的企圖及進行「入聯公投」的活動。而且,韋德寧還預告,布什總統還將會在「CEPA」高峰會上,當面向胡錦濤主席表達反對台灣加入聯合國及其公投的活動。這是對陳水扁當局不聽美國勸告,一意孤行;要搞甚麼「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及「入聯公投」,並玩盡手段,甚至以迫逼美國政府就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份」談話進行澄清表態的警告,更是對陳水扁親自赤膊上陣,逼迫美國公佈所謂「六項保證」,甚至在停經美國阿拉斯加機場的專機上,以機艙內及自己身上貼滿「入聯貼紙」,來公然向美國「嗆聲」的反制。
更令陳水扁當局震驚及寢食不安的是,美國實權及實務官員「竟然」正式表態:「台灣或中華民國此刻在國際社會中,都不是一個國家」!當中的「不是一個國家」,當然是完全否定了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及即將提交「全代會」通過的「正常國家決議文」中關於台灣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的定位論述,及陳水扁所宣揚的「一邊一國論」;而「國際社會」的提法,更是不屑以至無視尚有二十二個蕪薾小國與台灣當局有「邦交」關係的「事實」,等於是當台灣當局完全「冇到」。這也就難怪,一向自我感覺良好、趾高氣揚的陳水扁,昨日竟突然悲觀泄氣地聲稱,台灣當局將會「零邦交」,與香港的地位一樣!
當然,韋德寧的談話內容,不全然是針對陳水扁和民進黨,也含有「教訓」中國國民黨之意。--他所說的「台灣或中華民國,目前在國際社會上都不是一個國家」,同樣也是對正在發起「返聯公投」的國民黨作出警告:不管以任何名義加入聯合國,即使是以「中華民國」的名義,都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也不切合國際社會現突。
美國高級官員的連番重話,及布什總統即將向胡錦濤主席當面作出的表態,是繼美國前任總統克林頓一九九八年公開表態「三不」之後,再次改變美國在台海政策上的模糊策略,變得較為清晰明確地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反對台灣當局以任何名義加入聯合國和以國家為會員的國際組織。
這當然是陳水扁自取其咎、自討苦吃。本來,如果陳水扁安於現狀,乖乖地隅於台海一側做其「山大王」,美國還是會以其「防止共產主義東擴」、「平衡台海」的東亞政治和安全戰略,及遵守《台灣關係法》的規定,樂於扶持這個為其充任「戰略代理人」角色的小弟弟的。但奈何這個小弟弟偏是自我膨脹,以為自己是國際社會上的甚麼「大角色」,甚至還把美國不放在眼內,屢次頂撞,以至在最近跑到中美洲與反美政權召開「高峰會」,亦即是在美國的後院「嗆聲」,正可謂「是可忍,孰不可忍」!布什為了維護自己的超霸大國尊嚴,也是為了表明自己並非是陳水扁眼中的「跛腳鴨」,終於向陳水扁「反嗆」了。倘再加上在聯合國大會上,美國代表公開發言反對台灣當局的入聯申請並投下反對票,台灣當局僅存的一點兒「外交空間」,也將被完全封死。這真是弄巧反拙、自作孳,不可活。
然而,問題的嚴重性,尚不在此。更嚴重的是,美國近日的表態,幾已接近間接否定《台灣關係法》,及一九八二年美國向台灣當局作出的「六項保法」的地步。實際上,《台灣關係法》的實質問題有兩個,其一是「保證台灣安全問題」,其二是美台關係的實質問題。前一個問題,美國聲稱「將向台灣提供使其能保持足夠自衛能力所需數量的防御物資和防御服務」,陳水扁將此當作是「保護傘」,肆無忌憚地挑戰美國的「一中」紅線,並對中國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作出挑釁。對此,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已表態,倘若台海戰爭是由於台灣挑釁而引起,美國將不會軍事協防台灣。後一個問題,美國力圖「事實上承認」台灣為「獨立政治實體」,在某些方面仍享有「國家」地位。這是美國政府曾推行的「兩個中國」政策破產後轉而推行「一中一台」、「一國兩府」政策內容的主要標誌。但現在韋德寧卻表態:「台灣、或者中華民國,目前在國際社會上都不是一個國家」,則不但是拋棄了「兩個中國」,而且也是否定了「一中一台」。換句話說,這是美國在台海政策上,由過去的在三個「中美聯合公報」與《台灣關係法》之間搞「平衡」,轉向三個「公報」傾斜靠攏。
一心要指望由《台灣關係法》作其「保護傘」的陳水扁,這下應知道自己是自嚐苦果了吧?當然,以他那無賴潑皮性格,尤其是為了勝選而求得不被清算,他還將會是繼續上竄下跳,將「入聯公投」進行到底,並倒打一耙,將美國的警告操弄成為「悲情」話題,聲稱台灣受到「國際打壓」,以激起部份民眾的反彈情緒,將「入聯公投」議題「炒」得更熱。但畢竟在「入聯」及「入聯公投」已被完全剝去「美國會支持」的虛幻外衣後,已是強弩之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