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台灣地區的「總統」和「立委」選戰正酣,故在第二屆「北京台研論壇(成都會議)」中,也有多篇論文是專門研析大選形勢及馬英九、謝長廷的選情及其兩岸政策走向的,可以作為各方人士在觀察大選前景的參考。
台灣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教授陳一新在其題為《馬謝問鼎,鹿死誰手?》的論文中,從美國人的角度指出,雖然有不少美國官員與智庫學者看好謝長廷,但民進黨執政七年政績不佳,民怨沸騰。如果人民要放棄民進黨,選擇國民黨,謝長廷縱有通天本事,也贏不了選戰。而馬英九的強項在於具有人格完整性、廉潔、上相、值得信賴、弱點是並非本省籍、缺乏靈性性,也較不會選舉,副手必須找一位本省籍人士搭配。至於謝長廷的強項,則是閩南籍,身段柔軟,弱點是過於滑溜、不易捉摸,而且陰柔、善變。謝氏幽默也為他稍稍化解美國質疑台灣「入聯公投」的尷尬,然而美國各界總覺得謝並未將許多問題交待清楚。謝以凡事不能輕然諾,說明他不能作出太多承諾,主要是因為許多事情會隨著時間與情勢變遷而改變。不過,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輕描淡寫地以「太極高手」稱呼謝,卻也道出不少人心中對他的看法。
華府智庫學者像是卜睿哲、史文、葛萊儀、卜道維都認為,台灣政壇與政治領導人正朝溫和理性的方向邁進。例如,隨著選區的縮小,未來台灣「立委」選舉的大勢,應該是溫和理性的候選人機會較大。而馬英九必然比李登輝溫和理性,謝長廷一定比陳水扁溫和理性。因此,華府智庫學者文人認為,無論馬英九或謝長廷當選下任「總統」,美國都會樂於與新「總統」打交道。美國也許不會滿意馬英九或謝長廷政策中的每一個步驟,但從整體上看,只要能避免出現以前的兩岸緊張局面,美國就會表示歡迎。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主任楊甦棣就曾保證說,美國不會偏袒任何一位台灣「總統」候選人,這不僅是美國政府在其他國家選舉時嚴守中立,而且也符合美國的利益,因為無論誰當選下任「總統」,美國都需要與新「總統」密切合作。
不過,華府擔心,在陳水扁領導之下,民進黨在未來的選戰中將會打「急獨牌」與「二二八悲情牌」,包括推動「正常國家決議文」與「四要一沒有」(要獨立、要正名、要新憲、要發展、沒有左右問題只有統獨問題)。在司法問題上受到陳水扁挾持的謝長廷可能別無選擇,只有被迫跟進,向「憲法一中」、「和解共生」、兩岸開放等主張揮手告別。美方認為,如果謝長廷無法走出陳水扁的深綠魔咒,獨力撐起一片天,就可能與陳水扁一同淡出歷史。不過,謝長廷圓滑、陰柔的政治性格,也讓美國官員與智庫學者懷疑他可能與陳水扁採取「分進合擊」的策略,也即由謝長廷在島內與兩岸關係上主打「和解共生」,而由陳水扁與游錫(方方土)主打「急獨牌」 與「二二八悲情牌」。
全國台灣研究會聯絡部主任李國林在其題為《馬英九兩岸政策走向觀察》的論文中,則從內地的角度,研析馬英九兩岸政策的基本立場及主張:一、堅持「中華民國法統」,反對「法理台獨」;二、只有在大陸全面民主及台灣人民同意的前提下,才能推動兩岸統一;三、反共意識強烈認同西方民主價值。至於馬英九在兩岸政策方面的兩個基本主張,則是兩岸維持現狀務實交流,及兩岸交流以「台灣優先」為原則。
李國林在論文中,還研析了馬英九「本土化」的走向。馬英九一年來在兩岸政策論述上,體現出鮮明的「台灣主體論」。特別是在兩岸統一的問題上,馬英九對國民黨的「終極統一目標」,從強調「條件論」到「選項論」再到「不談論」,一再目標退卻,只談改善兩岸關係的現實操作。這預示著,一旦馬英九當選,隨著身份從「一黨主席」到「全民總統」的轉變,他將不再固守國民黨的「一黨目標」,而會將其別於更多「人民」的意見之中,其在兩岸關係中的政策底線,也只能是退守「九二共識」。
廈門市台灣學會副研究員曾建豐、楊開元在其《謝長廷兩岸政策論述評析》論文中認為,謝長廷的兩岸政策立場是:一、始終堅持「台灣獨立」立場;二、承認「一中憲法」現狀;三、主張「對等」發展兩岸關係。其實,考察謝長廷有關兩岸政策的論述,很容易就會發現他始終沒有對兩岸政策作出一個全面、系統、完整的闡述,其相關論述多為概念性或口語化的詞句,聽起來模棱兩可、似是而非,充滿權謀性或投機性,這正好與謝長廷「陰柔」、「奸巧」、「綿裡藏針」的個性相當吻合。
謝長廷代表民進黨角逐二零零八台灣地區領導人,未來民進黨究竟是走激進或是務實的路線,黨內意見迴然不同。但從種種跡象看,謝長廷將會推行「軟硬並行」的策略,不改「台獨」基本方向,並將會推出「務實」的兩岸經貿政策。
綜而觀之,隨著二零零八年大選競爭日益臨近,分別代表國民黨、民進黨參選的馬英九、謝長廷都將進一步推出關於兩岸關係的論述和主張,這也是人們進一步深入觀察與研究兩黨及兩位候選人在兩岸關係問題上的思想觀點與政策立場的重要時間點。但無論如何,一但基本的方向與立場是,馬、謝的各項選舉論述與政策主張,都不可能脫離政黨的性質、結構與基本理念,國、民兩黨的兩岸政策,畢竟是有天壤之別的:一但是要建構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最終走向統一;一個是要通過「正名制憲」、「去中國化」、最終達到「台獨」目的。因此,未來謝長廷推出的兩岸政論述與主張,無論表現如何「溫和」、「務實」,但終究代表的是民進黨的基本利益與立場,其現階段推行的仍是走向分裂的「台獨」路線。
台灣輔英科技大學教授蘇嘉宏在其論文中,詳盡分析了南、南、高、高、屏選民最近一屆泛藍與泛綠「總統」、縣市長和「立委」投票結果之後指出,在南台灣地區,泛藍的實際支持度,與民調數字的關係,是〔(泛藍的支持度)÷2〕÷2-3。而泛綠的實際支持度,是泛綠加百分之十六。馬英九的實際支持度,是領先百分之十,實際只能領先百分之三至五。
(成都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