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社團應學習民建聯外樹形象內強素質 愛國社團應學習民建聯外樹形象內強素質

一個星期前的香港特區十八區區議會選舉,「建制派」民建聯大勝,取得了一百一十五個議席,成為首個區議會議席過百的政黨,一洗四年前慘敗,黨主席曾鈺成含淚辭職的恥辱。四年前趾氣高揚的民主黨,卻只得五十九席,比上屆少三十六席,民主黨主席何俊仁承認失敗。同屬泛民主派的「民協」,其主席馮檢基也因黨議席大減而宣佈辭職。由於澳門特區在後年也將進行第四屆立法會選舉,民建聯由曾遭受挫折到重振軍威的經驗,就很值得目前亦正面臨「發展之困」的傳統愛國社團借鑑參考。

誠然,香港的情勢與澳門有著種種差異,不能完全類比。例如,香港目前是在董建華辭職,曾蔭權繼任之後,各方面形勢好轉,而澳門則因發生「歐文龍事件」,及博彩業急速發展導致兩極分化嚴重,特區政府管治威信受挫。因此,以香港區議會選舉來比擬後年的澳門立法會選舉,不一定能完全「套」得上。但是,香港民建聯的由弱轉強,必有內在規律,澳門傳統愛國社團決不能以「區情不同」為由,否定這內在規律同樣適用於澳門。

應當說,民建聯在區議會選舉中獲得大選,確是也受惠於香港特區形勢的好轉。實際上,四年前的區議會選舉,正好是發生在「SARS」肆虐,為「二十三條」立法遏阻,及爆發了「七一」大遊行之後,民建聯此時的敗選,可說是「非戰之罪」。而在此後,由於中央政府大力支持香港恢復和發展經濟,先後推出「CEPA」、「個人遊」等惠港措施,也由於中央政府毅然決定更換特首,新任特首曾蔭權堅持依法施政,勵精圖治,香港各方面形勢均告好轉,向上提升。作為建制派的民建聯,在議會選舉中自然也就獲得分享到香號港形勢好轉成果的選民的支持。

但矛盾的轉化,光有外因是不夠的,還須有內因在起作用,而且內因還是最關鍵的。民建聯由弱轉強,並在此次區議會選舉中獲得大勝的內在因素,就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前任組長曾慶紅關於「外樹形象,內強素質」的指示,加強了黨的建設,實現黨的轉型,積極經營基層,並大量吸納高學歷的年輕人及專業人士,努力實踐愛國愛港事業「薪火相傳,後繼有人」。這與民主派仍然迷信「政治明星」。不思改革進取,及仍然以四年前的思維來應對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的香港政局,以致脫離了實際相比,當然是掌握了選戰的主動權。

曾慶紅是在民建聯陷於最低潮時提出「外樹形象,內強素質」的。他寄語民建聯要無私地為香港作出貢獻,繼續作為中央與香港的橋樑和紐帶。此後,民建聯雷厲風行,積極貫徹曾慶紅的指示,投放巨大資源做基層工作,全力打造一批地區新星。民建聯與工聯會以高薪招聘了數十名大專生擔任全職地區幹事,投身地區工作。這批有學識的年輕人,既具有民進聯將人所無的高學識,也擁有民建聯舊人所有的為群眾服務的熱情,深受群眾歡迎,也改變了民建聯「老左」的形象。民建聯為了吸引年輕專業人士加入,舉辦了不少培訓班,為該黨形象帶來了大變革。

值得注意的是,在香港這次區議會選舉中,凡是新移民居的地區,就是民建聯衝最高票的地方。究其原因,是民建聯一改過去以「老居民」、「當然主人」心態,岐視新移民的做法,主動接近和關心新移民,幫助他們克服困難,盡快融入香港社會。這些新移民在內地時就是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得到民建聯關懷幫助下,很自然地就把在內地的愛國主義情懷,轉移到被其視為愛國愛港的代表--民建聯的身上,由於近年香港新移民數量日益增多,他們就成為民建聯的「大票倉」。

香港民建聯的這些經驗,是值得澳門傳統愛國社團,尤其是街坊總會,工聯總會,婦聯等學習的。雖然說,澳門立法會的議席不若香港十八區議會的總議席那麼多;而立法會事務的位階也比區議會高,但實行轉型,「外樹形象,內強素質」,卻是同樣重要。如果仍是由那麼一兩個「老面孔」十幾年一貫制地佔據立法會的議席,如果任由那麼一兩個「上曉天文,不知地理」,一天有好幾個二十四個小時,三頭六臂的「代表」壟斷特區政府各類諮詢組織的位置,狙阻年青人的實踐鍛煉之路,傳統愛國社團必然會重蹈四年前香港民建聯大敗的覆轍。

其實,中央領導人也曾向澳門傳統愛國社團發出了「外樹形象,內強素質」的指示。--去年十二月中央統戰部長劉延東在會見本澳各界社團負責人時就指出,澳門愛國社團作為特區政府聯繫澳門居民的橋樑和紐帶,作為培養愛國愛澳人才的重要搖籃,必須適應新形勢,做到「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加強自身建設。因此,必須發揚澳門社團文化中的優良傳統,積極培養新的社團文化,為社團的健康發展提供動力,適應時代潮流。要勇於變革創新,不斷探索,提升澳門社團在整個澳門社會中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即將面對後年立法會選舉考驗的傳統愛國社團,還有兩年的時間去落實「外樹形象,內強素質」指示。如果抓而不緊,等於不抓。時間寶貴,千萬不要浪費光陰。

(發自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