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推中選會組織法未必能強闖關山反傷自己

對於本來完全屬於選務技術紛爭的「二階段領投票」訴求,陳水扁卻是祭出了「憲政」層面的「戒嚴」說,充分暴露了陳水扁的反民主反進步及「綠色恐怖」真面目,泛藍政黨機不可失,再次推動「中央選舉委員會組織法案」,要在明天的「立法院院會」強闖關山。民進黨則揚言將繼續杯葛,甚至不惜再度癱瘓議場。雙方對峙的結果,可能以兩相落敗下場,而且受傷最重的,可能是「立法院長」王金平。

藍軍之所以要重新推出「中選會組織法」,是鑑於現有的「中選會」的十多名委員,全由「行政院」提請「總統」任命。盡管亦有中國國民黨和親民黨推薦的委員,但仍是以親綠的委員佔多數。而在這次「公投綁選舉」領投票紛爭中,「中選會」主委張政雄全身倒向民進黨,呼應著陳水扁的恐嚇性狂言,叫囂要處分堅持「二階段領投票」的縣市的選務工作人員,還聲言「中選會」有權撤換泛藍執政縣市的選委會主委。這些言論激怒了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於前日在主持「中山會報」時,決定主動出招,下令國民黨「立院」黨團全力推動「中選會組織法」草案,並直接提交明日召開的「院會」強闖關山。

吳伯雄的想法是,「中選會組織法」通過後,按黨比例產生的「中選會」委員,其比例必以親藍委員為主。此時,新的「中選會」就可撤銷其此前作出的實施「一階段領投票」的決議,並作出實施「二階段領投票」的新決議,以結束這場紛爭,佔據戰略制高點,化被動為主動,牢牢掌握選戰的主導權。

國民黨版「中選會組織法」,是於今年初提交「立法院」的。其核心內容是其十七名委員全由政黨比例產生。但遭到民進黨攻擊為「違憲」、「剝奮行政院長」提名權。因此,民進黨團全力杯葛「中選會組織法」闖關通過,搞了許多政治小動作,包括民進黨「立委」向主席台丟鞋、堵塞鎖匙孔不讓王金平進入議場主持「院會」,甚至是衝上主席台圍攻王金平,阻攔他主塒「院會」。在此情況下,「中選會組織法」數度提上「院會」而告受阻。

在這裡,國民黨犯了兩大戰略失誤。其一、國民黨原來的作戰計劃,是將「中選會組織法」與「總預算案」綑綁在一起,以迫使民進黨「立委」為了總預算案而放過「中選會組織法」的。但民進黨卻攻擊國親兩黨杯葛「總預算案」,國民黨團擔任再現「再怎麼野蠻」效應,放行了「總預算案」。但是,民進黨團並沒有「等價回報」,繼續杯葛「中選會組織法」,致使「中選會組織法」未能在前一屆「中選會」任期屆滿後如期產生新一屆「中選會」的成員。於是,陳水扁按照現行的「中央選舉委員會組織規程」的規定,重新任命原班委員人馬。而張政雄和親綠委員為了知恩圖報,將陳水扁的一言一語都當作是「聖旨」。為此,泛藍「立委」指責,失去法源依據的「中選會」,是「黑機關」。

現在,國民黨要重新推動「中選會組織法」,當然受到已被提名為新一屆「立委」候選人的泛藍「立委」的支持。這是因為,他們感到自己未能及時保障通過「中選會組織法」,使到陳水扁可以就選務問題為所欲為,自己的未能堅持到底,也應負上部份責任。現在重推「中選會組織法」,正是他們將功補過,消彌自咎感的好機會,另外,他們為「中選會組織法」保駕護航的激烈行為,必會為他們在下屆「立委」選舉中起加分作用。

不過,他們也私底下埋怨王金平,在面對民進黨「立委」鬧場之時,未能據理依法強硬以對,既任由「綠委」佔據主席檯,又不願行使警察權,讓「綠委」杯葛成功。如果當時是能讓「中選會組織法」強闖關山成功,現在就沒有甚麼「一階段」、「二階段」之爭了。

為此,從黨中央到黨籍「立委」,都呼籲王金平要腰硬起來,必要時依法行使警察權,讓警察將鬧事的「綠委」驅離議場。但王金平卻充滿抵觸情緒,埋怨國民黨中央在作出此決策之前,並無知會他,令到他也是看報才知有此回事,因而未能及時部署。為此,他明確回答,決不會行使警察權。倘此,「中選會組織法」將再度被「綠委」以癱瘓議場的方式阻擋,難以通過。

倘此,可能會激怒黨主席吳伯雄和「主戰派立委」,認為他根本無能力應對複雜局面,缺乏主持能力。因而在下屆「立法院」開議時,將不會支持他競選「立法院長」,而是另行推出兼任黨中央秘書長,與吳伯雄緊密配合的吳敦義。在此情況下,國民黨將面臨分裂危機。而在此時,正是「立委」和「總統」競選的關鍵時刻,將會令國民黨和馬英九的選情面臨重大變數。

其實,即使是「中選會組織法」能在本會期結束的十二月二十一日之前獲得通過,也無法解決「領投票紛爭」問題。因為一來「行政院」可能會提出「覆議」,二來陳水扁也將會拒絕簽署頒佈,這必會引發更大的「憲政危機」,局勢更為紛亂動蕩。即使是陳水扁「放行」,各政黨推薦委員人選及陳水扁任命委員,也須花時間。到新一屆「中選會」組成時,已是「立委」選舉投票在即,來不及推翻「一階段領投票」的決定了。因此,國民黨中央 重推「中選會組織法」,不具實質意義,只是為了凸顯陳水扁推行「一階段領投票」的荒謬性。但國民黨卻將會賠上黨內分裂的代價,得不償失。

更正:昨日本欄第五段「十年」為「十日」之誤,合更正。

(台北專電)